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太平军二万余众在瑞州又与湘军交战了几次,双方进人了持久战,曾国藩从太平军的队形不整、旗色不一等“表象”上看出此时出现转机的可能,他预测不久后自己就能摆脱困局。曾国华,字温甫,在曾氏家族中排行第六,也是曾国藩兄弟中较为聪 明的一个。由于曾国藩的叔父曾骥云一直没有子嗣,因此曾国华自幼便被父亲过继给曾骥云。曾国藩对这位出抚的弟弟也倾注了不少的心血。早在道光不住,二十五年(1845)时,曾国华便与曾国潢双双来到京城,曾国藩对他们每天众玉都督课不止。第二年,曾国华报捐国子监监生,以后的科考没能如愿。

曾国藩困守南昌时,屡次向两湖请求援兵,但是当时胡林翼、罗泽南通南无暇顾及,而罗泽南不久后便病卒,因此身在湖南家乡的曾麟书十分为曾国藩着急,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让其子曾国华前往湖北请求援师。曾国华来到湖北与胡林翼见面后,说明来意,胡林翼见难以推脱便指派知县刘腾鸿、刘连捷带领湘勇一千五百名,同知吴坤修带领彪勇七百人,参将普承尧带领曾一千四百人,一起交与曾国华,让他总领以援江西。曾国华怀揣蜡丸书,一路寻道赶到南昌,曾国藩知道鄂军来援的消息后高兴不已。曾国华果然没有辜负父亲与兄长的期望,沿路攻克成宁、蒲圻、崇阳、通城四县,于六月中旬顺利攻克新昌、上高。他于二十九日抵瑞州城外。曾国藩收到消息后立即指派豫彭山屺等带勇四千,驰赴瑞州相迎。七月十五日,两路军队在瑞州城外会合。

这时,广东援师也已进人赣州进行防守,于是江西之围稍解。由于盛夏行军,加上一路上不断冲杀不得休整,曾国华到瑞州后就立即病倒了,而且情况十分危急,部下见此只得用小船将曾国华送到南昌。两兄弟在南昌相见,悲喜交加。在曾国藩的精心照护下,曾国华的病情稳定下来,不久之后便开始好转。瑞州终于收复,在江西的湘军此时已聚集了万余人。江西通往湖北之间的道路逐渐打通,曾国藩上奏清廷,称出现了转机,他与家乡中断一个多月的通信也恢复了。

曾国华病愈后仍回瑞州大营。这个时候,兄弟曾国荃也已经踏上了军旅征程,曾国荃的参与为今后的战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国荃,字沅甫,在曾氏家族中排行第九,故也有人称他“曾九”。他幼年从父学习,长大后便在京师从兄曾国藩学习,在曾门众兄弟中,他是天分最高、个性最倔强的一个。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考取贡生后,决心跟兄 长一样走上科举之路。当曾国藩在长沙开始办团练时,曾国荃也积极随同参与,策划治兵之法三十二条,曾国藩也都大部分采纳。然而,曾国荃一直都没有放弃举业,

他于咸丰四年(1854)回家乡一边设馆授徒,一边攻习举业。次年十月,他参加了由湖南学政刘昆会同部督、巡抚进行的“三院会试”,最后考取优贡生。按清朝当时的规定,这种有资格参加国子监学习的优贡生,还要到京城去参加廷试,再次测试合格后才能得到认可。于是,曾国荃在咸丰六年(1856)春从家乡出发赴京城应试,但行至长沙后,因湘北及鄂省路途被太平军所阻,所以难以前进,遂后他只得报捐同知衔。曾国藩自己也希望九弟明年春季进京时,如果能够从浙江北上,便可到达江西大营,兄弟也能相会,期间,他还特意托付曾国荃留意存在京中的书籍。

曾国藩被困南昌后,因为屡请师无果,于是清政府特诏起用长沙人黄冕为吉安知府,希望此人可以助曾国藩一-臂之力。 黄冕素知曾国荃的能力,他上任后急忙邀请曾国荃共商对策,黄冕以曾国荃为主帅,两人一起领兵赴援江西。黄冕经请示湖南巡抚骆秉章后,决定请曾国荃招募一军,会同当时已被革职的副将周凤山领军赴赣,此队人马定为吉字营。此后,曾国荃广招罗泽南、李续宜旧部及新募之兵,共计三千余人,于同年十一月会合周凤山部三千人,出人湘乡,军锋直指吉安。沿途他们屡次破安福等地太平军营垒,曾国荃因功加同知衔。

如同曾国藩、左宗棠的治军理念一样,曾国荃也主张待勇士以诚。他曾有言:“待勇士以诚,而用兵以诈。诚则足以感人,而士卒乐为之效命。诈则示人以不测,而贼之间院可乘。无事不诚,无时不诚,诚之至也。间或用诈,间或不用诈者一二端以掩其诈,而使贼自误,诈之工也。”他在强调待勇以诚的同时,也非常注意结合用兵以诈,这样就进步 完善了传统军事思想。曾国荃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方略,帮助曾国藩塑造了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劲旅。这支队伍对于当时抵挡进攻太平军、维护清朝统治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