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劉阿姨的這些情況,心理科甘教授每天都帶領我們查房,查完房後我便對阿姨進行個體的干預。通過訪談我也可以瞭解患者的過往以及對疾病的認知、對疫情的看法、對未來生活的規劃等,從而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並對其進行鍼對性的干預。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血管外科護士李春亞日記:

2020年,作爲護士的我還沒有想好今年要怎麼開場就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佔據了主場。

2月10日,我第一次走進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隔離病房,作爲一個曾經有過ICU工作經歷的護士,我當時並不害怕,同樣是封閉的治療環境,同樣是面對危重病人,只不過這病會傳染,我們需做好個人防護而已。

但是當我們開始接收病人時,我才感受到了和以往的不一樣,病人是一波一波來的,短時間內病區就收滿了,並且這些病人很多在經歷了這種重大災難後心理創傷都很大,有的焦慮、有的抑鬱……這些心理問題都會給臨牀診療帶來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護理部主任陳妙霞見到這些問題之後很快成立了心理護理的專科小組,我很幸運地成爲了小組的一員,跟着我們醫院的心理科大咖甘教授以及感染科心理護理做的很好的鄭子梅護士長一起開啓了這段“心靈之旅”。

在陳妙霞主任的指導下我對患者開展心理訪談,聆聽患者的心聲、與其共情,從而獲取患者的信任。通過訪談我也可以瞭解患者的過往以及對疾病的認知、對疫情的看法、對未來生活的規劃等,從而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並對其進行鍼對性的干預。

病區裏的劉阿姨是開區早期就住進來的一位71歲的患者,在院已經住了32天。通過訪談我得知阿姨的老伴因新冠肺炎去世了,阿姨自己和女兒都感染住院,阿姨的兒子曾經受工傷摔成了重型的顱腦外傷, 現在雖已治癒但是留下了比較嚴重的後遺症,一個人在家生活。阿姨從失去老伴的悲痛中還沒有走出來,這邊又要承受疾病給自己軀體上帶來的不適,還有擔心自己的兒女。這重重打擊下,阿姨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想起老伴時傷心欲絕,看到報道新冠肺炎的新聞就十分氣憤,想到兒子獨自在家無人照料又心急如焚。阿姨的這種狀態嚴重影響了她的睡眠情況,入睡困難、失眠、多夢、易醒等症狀在她身上都有體現。

針對劉阿姨的這些情況,心理科甘教授每天都帶領我們查房,查完房後我便對阿姨進行個體的干預。基於以上的問題,我爲劉阿姨進行了情感宣泄、認知干預、同伴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措施來轉移她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提高認知、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的目的。

在這一過程中我和阿姨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我害怕阿姨在我下班之後情緒不好沒人傾訴便互加了微信,以便及時瞭解阿姨的狀況,幫她排解壓力。不管深夜還是凌晨,我一看到她的消息都會第一時間回覆她。經過這一系列干預之後,阿姨內心的包袱慢慢放下,心情、睡眠一天天好起來了。

如今阿姨已經康復出院了,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積極開展心理干預,爲病痛中的患者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樑,讓陽光照進患者的心裏。

劉阿姨出院前與醫護人員合影

劉阿姨發來感謝/劉阿姨女兒發的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