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爱你!”这是一名14岁的初三学生,留给妈妈的最后一句话,然后,纵身从14楼的窗户跳下,结束了14岁稚嫩的生命……据报道,我国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低龄化。统计显示,中国每年自杀的儿童约为2580人,有40.1%的小学生说过“不如死了的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人。

每次发生未成年人自杀事件,舆论都会呼吁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然而,事件过后,一切依旧。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让位于升学竞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去”,“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令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而回到家中,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作业批改员”。就这样,未成年学生处在无所不在的学业压力包围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无人关注。

怎么破解这一问题?从现实出发,是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教育应发挥与学校教育不同的作用,主要关注孩子的做人的教育,父母通过与孩子共同生活,陪伴孩子成长,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孩子学会直面成长中的挫折,并在与家长的交流、共同中,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前不久,国家发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学校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这就是厘清学校和家庭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不但让学生学业压力沉重,而且,也会错失对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家长们焦虑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全然不知孩子的所思所想,还有的家长包办代替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以为这给孩子创造了最好的学习条件,“只一心学习就好”,殊不知,孩子并不领情。

他们认为学习是为父母学,因此,最近在学生中流行“学习让我妈快乐”。除学习之外,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也不允许发展兴趣,同时,由于不需要对学习之外的生活操心,学生也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包括学习上,很多学生在家长监督完成作业、批改作业的“家校共教”中,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要让这样的学生,独立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是十分困难的。这就是一些未成年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走极端的原因。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不少家长“以别人家(优秀的)的孩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却从来不以“别人家(自杀的)的孩子”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最多只有一番唏嘘,总认为这不会发生自己身上。家庭教育要多给孩子生活教育,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这才能教给孩子生活的道理,让孩子懂得面对生活的挫折,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