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愛你!”這是一名14歲的初三學生,留給媽媽的最後一句話,然後,縱身從14樓的窗戶跳下,結束了14歲稚嫩的生命……據報道,我國未成年人自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並且低齡化。統計顯示,中國每年自殺的兒童約爲2580人,有40.1%的小學生說過“不如死了的好”,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爲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約3000萬人。

每次發生未成年人自殺事件,輿論都會呼籲全社會重視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然而,事件過後,一切依舊。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讓位於升學競爭,“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去”,“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令學生承受巨大的學業壓力,而回到家中,家長扮演的角色,是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作業批改員”。就這樣,未成年學生處在無所不在的學業壓力包圍之中,他們的思想、情感、心理,無人關注。

怎麼破解這一問題?從現實出發,是讓家庭教育迴歸。家庭教育應發揮與學校教育不同的作用,主要關注孩子的做人的教育,父母通過與孩子共同生活,陪伴孩子成長,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孩子學會直面成長中的挫折,並在與家長的交流、共同中,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前不久,國家發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學校不能給家長佈置作業,這就是釐清學校和家庭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不但讓學生學業壓力沉重,而且,也會錯失對學生最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家長們焦慮地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全然不知孩子的所思所想,還有的家長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以爲這給孩子創造了最好的學習條件,“只一心學習就好”,殊不知,孩子並不領情。

他們認爲學習是爲父母學,因此,最近在學生中流行“學習讓我媽快樂”。除學習之外,很多學生沒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也不允許發展興趣,同時,由於不需要對學習之外的生活操心,學生也缺乏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包括學習上,很多學生在家長監督完成作業、批改作業的“家校共教”中,也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習慣。要讓這樣的學生,獨立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是十分困難的。這就是一些未成年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和打擊,就走極端的原因。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不少家長“以別人家(優秀的)的孩子”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卻從來不以“別人家(自殺的)的孩子”來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最多隻有一番唏噓,總認爲這不會發生自己身上。家庭教育要多給孩子生活教育,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庭責任,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這才能教給孩子生活的道理,讓孩子懂得面對生活的挫折,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