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晓轩,农学院农学专业2015级学生,中共党员,2018届优秀学生标兵。必修课加权94.42(13/1040),综测93.18(10/1040),英语六级549分。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寒梅飘香工程“自强之星”等多项荣誉。

  同时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精准扶贫调研,获团中央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优秀团队等多项表彰,现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硕博连读。

  白色衬衫,黑色牛仔裤,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为主题,伍晓轩踏上了优标答辩的舞台,如果说仰望星空是对未来的上下求索,那脚踏实地则是满怀赤诚的简单步伐。她庄严而真诚地宣讲出一个中华农事之实践者的心声,赢来了阵阵掌声。

  “我是个得失心没那么重的人,我只需要交出答卷、分享成长。”回忆起竞争激烈的答辩现场,她显得很平静。她形容自己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做最坏的打算,再做充分准备,不为得到,只为不留遗憾。

  刚上大一的她绝不会想到自己能站上优标答辩的讲台。刚起步时,高等数学和有机化学都令她感觉吃力。有几次高数课她发现周围同学能回答的问题自己根本看不懂,考试成绩也不尽人意。

  “其实大学学习遇到困难都不是困难,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法。”伍晓轩通过课下在慕课网上学习,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她曾经二战有机化学和英语六级。

  和大多数人一样,伍晓轩学习时也会有惰性、产生拖延的想法,但她把自己逼出了行动力。“惰性时时刻刻都有,但我时时刻刻都想进步”,她将克服惰性的过程比喻成两个小人在头脑中打架,往往是想进步的小人胜利。

  学英语、投文章、练习分子实验,本科的最后一年,她在为将来去研究所深造准备着,因为研究所对英语的要求很高,且她大学三年对分子实验接触很少。在充实自己的道路上,她不曾松懈。

  学习使她看得更广,社会实践则让她走得更远。

  2016年7月,伍晓轩第一次去农村社会实践,参加团中央农科学子联合实践重点项目,在四川省宜宾屏山走访调研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贫困户多处于在地区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中高山区,“我第一次看到没有路通到村子里,且村子四面环山,孩子们不可能去十几公里外的镇里上学,再加上医疗条件恶劣,久病则贫。”她的笑容微微淡去,有点感慨地道。

  她明白,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现状,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精准扶贫,作为其中一员深入基层交出有用的数据,也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6年8月,她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井冈情·中国梦专项实践,与全国23所高校的优秀学子进行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实践过程中团队克服了与当地居民“用方言沟通”的难题。在那里,她的家国感情得到升华,对革命精神的敬畏油然而生。

  当地人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军人的血。基地的村民极度重视他们的革命传统,“井冈山给人的感觉就是‘又红又专’”在那里,她对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眼界更加开阔。

  为调研雅安石棉,她奔走于五个山区乡镇,发现当地特色农业保险缺乏,存在因灾返贫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伍晓轩带领团队提出了解决方案提交给当地政府。团队获得六项校级以上团队表彰,是各界人士对她团队的实力认可。

  在雅安新民乡调研的时候,有一次整个团队和当地村民坐在竹林下聊天。有一位中年农民说自己小半年打工,大半年和家人一起在老家种枇杷,一年也有比较可观的收入。而另外一个爷爷只有他一人干活,手脚不好,就赚得少很多。

  当地农民的经历触动了伍晓轩,再一次使她意识到了农技的重要性,了解到农村劳动力主要为中青年时,才能发展好农业。这次实践让她更加敬佩农业工作者。

  伍晓轩躬耕陇亩,投身社会实践,也让她身边的人关注到扶贫,关注到农业发展。受她的影响,原本对扶贫不感兴趣的家人也开始在朋友圈里转发扶贫的相关消息。

  参加“线上三下乡 扶贫我先行”的专项实践活动时,为了让农业和扶贫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她个人负责了“青舟助农”今日头条实践号,尽力写好每个回答、每篇文章,阅读量达十万余次。

  惊人的阅读量主要来自于高质量的问答,伍晓轩很用心的回答了一些关于实践关于扶贫的问题。“实践号最吸引人大概就是关于涉农实践,其实还是很多人感兴趣。”

  至今,她与团队已累计调研150户,撰写过万了字调研报告和报道材料。

  扶贫的经历也影响了她选择今后研究的方向,农民是靠天吃饭,如果收成好,他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面对各种逆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农民一年到头可能收成无几。于是她决心研究植物逆境生理。农业发展可以使农民在自己的家乡谋一条出路,而不用外出打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人数,这样,她也可以做出一份贡献。

  挑战从未停止,在川农,她有无限可能。农学1501班,她是挑起大梁的班长;农学院各大晚会上,也有她忙碌的身影;担任小班班助时,她是新生眼中的指明路灯。

  “辩论不仅是锻炼人的口才,而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思维,不断地思考就会不断地收获,头脑里有东西自然就会脱口而出。”辩论教会她求同存异,兼容并包。

  担学生二科助管时,伍晓轩接触了很多优秀的人和事,在潜移默化中朝着他们的方向迈进,这段经历使她明白要不断尝试,不否定自己拥有的一切可能。

  

  “昨日已逝不可追,明日之日须可为”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

  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从科研小白到科研达人,她只做对了一件事!

  欧阳慕莹:全学院必修、综测双第一的优标女神

  图片|伍晓轩梁明杰 冷小玉 杨梓涵 李靖

  文字|刘译雯 陈潇

  编辑|康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