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國土倫桑,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清政府就像是一塊具有強大誘惑力的蛋糕,被強盜死死的盯着,稍微一不注意就會被咬一口,晚清政府在經過多次反抗之後都被揍的鼻青臉腫,從此落下病根,‘恐洋症’把洋人當神一樣供着,對自己的百姓不管不顧不說,還想方設法剝削百姓來討好洋人。這就是當時晚清政府的現狀,洋人在中華大地上享有各種特權,還不收清朝法律的制裁。在那個年代一切真理都掌握在大炮的有效射程內,晚清,唉,,還是算了。

1939年越南諒山一座普通的民房內,一位百歲老人躺在牀上奄奄一息,把子女叫到身邊,這個劇情在電視劇中就是交代遺言了,沒錯這位百歲老人也許知道自己時日不對回想起自己忐忑的一生痛心疾首,也不知哪裏來的力氣大喊這麼一句話‘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都沒能把中國叫醒。’這位老人就是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先生。

馬相伯出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1840年,他從小聰明好學,而且品學兼優,年少時曾獨自一人遠赴他鄉求學,拜訪名師,到十八歲時已經掌握多國語言,那時就有人聘請他當翻譯,馬相伯拒絕了,理由很充分,我學外語是爲了幫助中國強大起來,並不是爲了賺錢。他畢竟當時恰好清政府扶持的洋務運動正在熱火朝天的開展,馬相伯有幸成爲李鴻章的翻譯,也正是因爲李鴻章的原因,馬相伯有機會出訪歐洲登,去學習歐洲的教學方式以及管理方法,他對外國時深知列強爲什麼如此強大,就是因爲他們教育事業做的很到位。

馬相伯跟隨李鴻章於列強周旋在談判桌上,與力據爭,努力於列強周旋,最終還是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隨即‘賣國賊’的帽子就扣在他們身上,馬相伯母親聽誰兒子參加簽署了賣國條約,到死都不願意於他見面,馬相伯不明白自己赤膽忠心爲國效忠,也挽救不了大清王朝這個已經爛透了的蘋果,決定棄官,去尋找新的救國方式。他注意到教育事業,認爲只有教育事業能夠幫助民衆打開民智,國家纔有希望。說幹就幹,他變賣家產,四處籌款組建學校。

1903年3月1日馬相伯創建的震旦大學開學,幾經周折學校面臨聽課,幾經波折最終馬相伯弄過不懈努力創建了復旦大學。隨着時間的推移,全面抗戰爆發,馬相伯爲躲避戰爭幾經輾轉來到越南諒山,最終客死異國。

是啊,想馬相伯這樣的教育家見證了中國舊社會的痛處,一心只想救國,只爲國家能夠富強。那句‘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都沒把中國叫醒。’痛心疾首,這位百歲老人,終其一生的夢想就是國家富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