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宣佈發起設立一隻科創母基金,首期規模達10億元。這是繼2021年底上海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成立後,又一隻由高校主導的科創母基金。

業內人士表示,以復旦大學爲代表的高校具備實施“募、投、管、退”各階段的土壤,同時爲行業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爲轉化校友科技成果,助推科技創新浪潮,近年來,高校爭做VC的動作日趨頻繁,此前VC圈還出現中南大學、天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身影。多年來,高校投資工具已更新迭代,高校正逐步投向更爲精準、明確的基金與母基金,成爲創投市場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年內最大985母基金誕生

12月3日,“復旦科創母基金”啓動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該母基金由復旦大學聯合地方政府、國企及市場化機構等共同發起設立,首期規模總計達10億元,系今年規模最大的985母基金。

據復旦科創母基金(籌)負責人孫彭軍介紹,復旦科創母基金將依託復旦大學豐富的科技成果轉化要素,發揮母基金的槓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引導子基金投資國家“卡脖子”技術突破和科技前沿領域轉化項目,優先支持復旦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校友創新創業項目。

這隻科創母基金將重點關注硬科技領域,主要關注領域包括生命健康、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擴展現實(XR)等,引導子基金成爲“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發掘和投資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長性項目。

“復旦科創母基金投的是‘伯樂’,‘伯樂’再去發現‘好馬’,通過提供好草、好料、好跑道,讓‘好馬’跑得又好又快。”孫彭軍表示,復旦科創母基金將通過學術界、創業界和創投界的高質量耦合,圍繞創新、創業、創投“三要素”,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

高校進軍VC圈步伐加快

剛誕生的復旦科創母基金,是繼上海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之後,又一隻由高校主導的科創母基金。

2021年年底,上海交大發起設立上海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成爲首隻由國內高校牽頭髮起設立、支持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校友創業的引導母基金。該基金首期規模爲10億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服務交大師生科技成果轉化。

今年11月,上海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與紫竹小苗基金牽頭髮起的交大未來小苗基金完成了首次擴募,專注於投資交大系科技創業項目。

高校進軍VC圈的節奏近年來有所加快,越來越多的高校聯合社會資本、國資和校友力量入圈,支持科技創新項目。今年10月,湖南財信金控發佈中南校友惠湘基金方案,設立了湖南省聯合高校的首隻校友創投基金,計劃募資20億元;天津大學發佈天大北洋海棠新能源新材料創投基金,規模5億元。

具備可複製經驗

復旦科創母基金除了關注“復旦系”轉化項目,還將引導子基金着眼於更大範圍內的創投項目。“復旦科創母基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科研工作者進一步瞭解科研成果轉化,同時也能更專注於研發工作本身。”復旦科創母基金特設戰略與科學委員會委員彭慧勝表示。

對於試錯成本高、發展週期長,且需要大量資源、資金和人力支持的科技創新項目,高校自身具有的技術人才、產業資源和校友人脈具有本土優勢。高校佈局VC圈的背後,也是國家政府、產業資本、基礎科研三方力量的合作共贏,也在當前的募資環境釋放了積極信號,注入了一股“活水”。

“復旦是具備做科創母基金的土壤的,無論是‘募、投、管、退’,在各大要素都能構成閉環。”某券商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從“募”的角度看,高校自身的教育發展基金會具備科創母基金運作的基礎框架;從“投”的角度看,校友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投資標的;從“管”的角度看,復旦系的創投機構提供了優質的管理載體;“退”則可通過IPO的渠道實施。

“交大和復旦的兩隻由高校主導的母基金爲行業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上述人士說。但他也提到,在“管”階段尚未有本土創投資源的高校,會在委託外界投資機構時採取相對謹慎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