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的測算,由於最近幾年城鎮居民收入放慢明顯,天津城鄉收入差距最小,浙江位居第二。天津城鄉收入差距最小。

(原標題:城鄉收入差距多大?天津差距最小,西部省份差距大,看看你的家鄉如何)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8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2.69,比上年下降0.02。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的測算,由於最近幾年城鎮居民收入放慢明顯,天津城鄉收入差距最小,浙江位居第二。

城鄉差距哪個地方最小?

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測算,城鄉收入差距在2018年最小的省市自治區是天津,浙江位居第二,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城鄉差距也較小,名次靠前。 很多西部省份城鄉收入差距大。

4月28日發佈的農村綠皮書指出,2018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2.69,比上年下降0.02。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指出,當前我們的扶貧攻堅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國的脫貧攻堅已經進入了一個轉型期,"但是很多地方收入差距仍大,扶貧攻堅任務仍很重。"

據瞭解,到去年底剩餘的農村貧困人口爲1660萬人,23個省(市、區)的貧困發生率已經下降到3%以上。

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8%,實際增長5.6%。城鄉居民間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爲2.69,比上年下降0.02,比2010年下降0.30。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農村居民收入跟城鎮居民相比較,跟往年的形勢基本差不多,總體上一直在縮小。

上述綠皮書預計,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1.6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將下降到2.6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整個農民收入增長當中最大的貢獻是勞動力的轉移,從整個農業裏來看,農業勞動力轉到非農業,主要是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有比較大的貢獻。

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996元,對農村居民增收的貢獻率爲42%。其次,經營的淨收入對農村居民增收的貢獻率爲27.9%。財產淨收入增長速度比較快,但是貢獻率比重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發所原所長張曉山認爲,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比是逐年下降,但是財產性收入比從原來的13.09:1到2017年的11.9:1,仍然是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的4.4倍,也就是說,農民的財產收入非常少,因爲城市居民有房屋,農村居民的房屋很難獲得財產性收入。

"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短板是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差距,所以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他說。

天津城鄉收入差距最小 

很多人認爲浙江城鄉收入差距最小,但數據顯示,天津的城鄉收入差距最小。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8年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農村居民收入最高的是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蘇。

而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分別爲天津、浙江、黑龍江、吉林、上海和江蘇。

浙江收入差距小是因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高,天津城鄉收入差距小,是因爲最近幾年城鎮居民收入放慢明顯。東北幾個省的城鄉收入差距小,是因爲東北農業產業比重大,農民每戶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地,僅僅出租,很多農戶每年收入達到數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但是,西部一些地方農業薄弱,農民收入低,城鄉差距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建議,縮小城鄉差距,要加快城鄉融合,發展要素自由流動的合理分配,也就是城鄉之間功能的各有所長、相互支持。

"城鄉融合是十九大提出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裏一個很重要的內容,要推動城鄉的深度融合,需要破除一系列體制機制性的矛盾與障礙。" 他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