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正證券大股東方正集團所發行的債券產品衆多,公募基金是重要持有者之一,在此次方正違約產品集中出現下,人保資產爲代表的公募基金就疑似踩雷,遭遇了嚴重的淨值損失。方正集團債務危機不僅影響到旗下的上市公司,且也因破產重組事項引發了融資債券提前到期兌付違約,如此情況讓曾積極持籌其中的公募基金固收產品非常被動,其中就包括了人保資產旗下的多隻固收產品,產品淨值出現了明顯下跌。

方正集團債務危機不僅影響到旗下的上市公司,且也因破產重組事項引發了融資債券提前到期兌付違約,如此情況讓曾積極持籌其中的公募基金固收產品非常被動,其中就包括了人保資產旗下的多隻固收產品,產品淨值出現了明顯下跌。

因花2.3億認購的一隻信託產品用途生變,被受託人中信信託用於向公司大股東北大方正集團發放貸款事件引發了投資人譁然,爲此,方正證券在近期也成爲了資本市場的“網紅”。

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11月6日,方正證券大股東方正集團將收到的貸款用於償還其旗下企業前期對中信信託的部分債務,此後的12月2日,方正集團公告稱旗下一隻超短融債券不能按期足額償還本息。正是這只不能按期足額償還本息的債券掀開了方正證券大股東兌付危機的冰山一角。3月13日晚間,就信託資金用途“變更”一事,方正證券收到了上交所下發的監管工作函。不過,以方正證券最新公告來看,涉事雙方一致同意解除信託合同,資金已經返還幷包括了資金佔用費。

方正集團因債務危機,目前已申請破產重整,這導致有數十億元超短融債券到期未兌付,如此情況使得持籌其中的公募基金十分被動,固收產品淨值被動下滑明顯。3月6日,人保資產發佈了關於暫停人保添益6個月定開債下一期運作的通知,該基金在今年2月25日單日跌幅曾達到10.46%(見圖1),種種跡象顯示這一情況或與其“踩雷”方正違約債有關。

圖1:人保添益6個月定開A單位淨值走勢圖

方正證券大股東兌付危機連環引爆

1月23日,方正證券發佈了2019年業績預增公告,預計2019年淨利潤爲8.27億元至11.57億元。然而,這一非正式業績公告或因一筆信託理財出現問題而陡增變數。

3月11日,方正證券發佈了風險提示性公告,公司於2019年11月1日認購了2.3億元的“中信·遠洋弘盛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2020年2月,公司未按照合同約定的最晚時間收到第1期的信託收益550.73萬元。直至近日,方正證券才得知中信信託將公司認購信託計劃的信託資金全部用於向自己的控股股東方正集團發放貸款。

公告同時還披露了這一事件的原委:2019年1月,中信信託向方正集團旗下企業發放貸款25億元,方正集團爲該筆融資提供保證擔保。同年10月,因方正集團旗下企業未能如約全部還款,中信信託與方正集團旗下企業確定“借新還舊”的業務方案。11月6日,方正集團將當日收到的中信信託2.3億元貸款用於代其旗下企業償還前期對中信信託的部分債務。

對此,中信信託方面也發佈了公告,經查,方正證券系自主決策、自願認購該信託計劃份額,信託計劃的資金運用符合信託合同的約定。目前,公司已委託律師事務所處理相關事宜。這一事件暫時陷入了僵局,當事人雙方各執一詞,《紅週刊》記者注意到,方正證券實際購入的是該信託的增發份額,去年11月信託已經成立了40億元,當時計劃增發16億。從彼時的針鋒相對字眼推斷,雙方可能會對薄公堂。

圖2 中信信託提示風險提示公告

針對這一看似羅生門的事件,《紅週刊》記者通過微信聯繫上了方正證券某內部人士,但對方表示:“公司已對相關事項進行公告,後續進展情況也將及時予以披露,感謝您的關注。”

《紅週刊》記者注意到,就在大股東將2.3億貸款填補債務“窟窿”後不久,12月2日,大股東方正集團發佈公告稱,“19方正SCP002”超短融債券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後經債權人約定利息,同意延期支付本金。但是截至2月21日到期,上清所公告未收到方正集團支付的付息兌付資金。

記者瞭解到,儘管去年12月方正集團還是正常兌付了一隻人民幣債券和一隻歐元債券,但或許這是跟北京銀行對方正集團申請破產重整有關,而方正集團目前仍有多隻債券的狀態是提前到期未兌付。

對此,《紅週刊》記者通過郵件方式向方正集團發去採訪提綱,但截至記者發稿,未能獲得集團方面書面回覆。

不過,讓人高興的是,方正證券涉及的信託資金懸案卻率先峯迴路轉。根據方正證券3月20日發佈的最新公告,公司與中信信託簽署了協議書,解除了當初的信託合同,公司收到了當初2.3億的認購資金,並且加上了131.686萬元的資金佔用費。但是至於這筆錢完整版的來龍去脈,資金爲何又會原路退回,公告並未提及。

人保資產固收產品罕見單日“跌停”

疑遭方正違約債拖累

方正證券大股東方正集團所發行的債券產品衆多,公募基金是重要持有者之一,在此次方正違約產品集中出現下,人保資產爲代表的公募基金就疑似踩雷,遭遇了嚴重的淨值損失。

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收盤,在年內債券型基金排行榜上,人保添益6個月定開C/A兩類份額憑藉-10.73%和-10.66%的淨值增長率,排在了最末兩位;同時,同一公司旗下的鑫盛純債C/A兩類份額的淨值增長率分別爲-4.05%和-4.03%,同樣排進倒數前十位。對於固收類產品來說,由於所投標的屬性低風險,因此產品淨值的波動區間相對收窄,不到一個季度虧損就超10%的場景在內地公募史上是較爲罕見的。

聚焦人保添益6個月定開,這隻固定收益產品引起投資者關注的時點是2月25日,當天基金的單位淨值下跌-10.46%,也就是說超過股票的一個跌停板。對比來看,權益類基金除非在滿倉股票、所有重倉股單日跌幅均達10%的極端情況下,理論上纔可能單日淨值跌幅達到10%,但事實上在A股實戰中,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對此,《紅週刊》記者查閱了天天基金網基金吧信息,發現多數投資者在言辭激烈的同時,對產品乃至公司表達了失望的情緒,亦有投資者表示該基金表現不佳與踩雷北大方正債券違約有關。

事件在近期有了新的進展,本月初,人保資產發佈了這一產品暫停下一封閉期運作的公告。作爲一隻6個月定開的公募產品,基金在2月7日到3月5日迎來首個開放期,但是在開放期的最後一日,基金在扣除贖回確認金額後的餘額,已經低於5000萬元且基金份額持有人不滿200人,依此,基金管理人暫停了下一封閉期的運作。

《紅週刊》記者查閱了該基金2019年四季報,發現該基金重倉持有的債券中並未見方正債券的身影,但這並不排除在年報完整公佈的債券持倉中存在;不過,在同樣今年業績不佳的人保鑫盛去年四個季度的重倉持債名單中,18方正09則是公司三季度的第一重倉債券。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年3月12日,人保資產公告旗下的三隻產品變更基金經理,離任的基金經理恰好就是人保添益的現任基金經理,此舉不知葫蘆裏賣的是啥藥!

在接受《紅週刊》記者書面採訪時,濟安金信基金分析師程穎指出:“人保添益6個月定開債在2019年12月6日、2020年2月25日兩次出現淨值大幅下跌的情況,均與北大方正有關。在整個過程中,人保資管曾發佈公告將旗下基金所持有的19方正SCP002和18方正09按照中債特殊股指價格進行股指調整,而人保添益6個月定開債很有可能就是因爲相關的估值調整原因多次出現單日淨值異常變動。”

“就北大方正債券違約造成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來看,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在具體風控措施實施時存在一定瑕疵。如果風控體系完善是可以規避有明顯瑕疵、違約風險過大的標的。北大方正集團此前已在管理結構方面體現出一定的缺陷,此次的爆 雷依然造成了公司旗下多隻基金遭受較大損失,說明管理人在風控方面仍有不到位的地方。”她進一步向記者強調。

對此情況,《紅週刊》記者還通過郵件採訪了人保資產的相關人士,本週五回覆郵件稱,“本公司承諾以誠實信用、恪盡職守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

人保資產產品規模下滑明顯

權益類產品基本指望一人

在債券基金問題浮出水面的同時,人保資產的權益類基金之路同樣是不太順利的:公司旗下現有6只混合型基金和2只股票型基金,合計的規模僅爲10.71億元。相較權益類產品規模的迷你,公司擁有的債基和貨幣基金合計規模卻超過了200億元,公募部分的股債蹺蹺板嚴重偏向了固收一方。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人保資產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僅爲223.7億,相較上一季度末的305億縮水不少,規模排名從上一季度末的第63位退居到目前的第77位。

《紅週刊》記者獲悉,在現有的8家內地保險系公募中,人保資產是最晚拿到公募牌照的公司,因此也就造就了產品集中成立於最近幾年的情況出現。從這幾年權益產品的發展來看,隱藏的問題已經逐漸浮出了水面。

首先,6只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均乏善可陳:若將AC兩類分開來看的話,其中僅有人保研究精選A和人保轉型新動力A在去年四季度末的規模超過1億,其餘產品的份額均不到1億。2019年迄今,人保資產僅發行了一隻權益類公募產品——人保行業輪動,該產品成立於4月下旬,從成立公告來看,當時兩類份額合計的規模約3.11億;但僅僅半年左右的時間,根據基金四季報的規模數據,人保行業輪動A類的份額僅餘0.81億,C類的份額幾乎已經降至爲零,除去持有人贖回的因素外,推測當初基金成立時的過橋資金可能悉數退場了。

其次,除去一隻量化基金外,剩餘的5只混合型基金基本都與明星基金經理李道瀅有關,其中人保雙利與人保行業輪動均爲他獨自掛帥的產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保資產基金經理的人手不足。數據顯示,人保資產旗下現有23只公募產品,而基金經理團隊卻僅爲9人,平均每人大約管理2.5只產品。《紅週刊》記者逐一覈對基金經理資料發現,9名基金經理中僅有李道瀅等3人是側重於權益投資的,其中成名於益民基金的李道瀅是其中資歷最老的,目前公募基金經理任職年限達到5年零293天,他是公司中管理產品數量最多的基金經理。對比來看,另兩位側重權益的基金經理崗位任職年限尚不到兩年。

權益產品存類指數化“保守”操作思路

進一步聚焦人保資產幾隻混合型基金的重倉股,《紅週刊》記者發現,或許是因爲規模過於袖珍和存續年頭有限的緣故,體現出的重倉股的投資思路並不清晰,其中部分產品重倉配置的思路趨近於滬深300甚至上證50,存在類指數化運作的特徵,並不太像一隻主動型產品。

仍然以人保行業輪動爲例,自成立迄今,該基金總共發行過三份季報。《紅週刊》記者注意到,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滬深300指數收益率*75%+中證全債指數收益率*25%”。四季度,重倉股進一步從滬深300縮窄到僅上海市場一家。結合產品不斷縮水的規模分析,或許基金經理李道瀅選擇這類較穩健的標的存在保規模的意圖。同樣青睞滬股的情況還發生在偏債混基人保雙利身上。2019年四季報顯示,雖然並非悉數重倉白馬藍籌,但是李道瀅同樣配置了清一色的滬市股票。不過,這樣的思路在他與其他基金經理共管的三隻產品上體現得就不太明顯了。

附表人保行業輪動逐季重倉股一覽

繼續就人保雙利來說,另一隱藏的問題也浮出水面:近日公司公告原基金經理魏瑄不再管理該產品,目前基金經理僅有李道瀅一人。但是這隻產品本身是一隻偏債混基,而李的能力圈聚焦在股市,下一步該基金難道會改變契約風格嗎?或許答案是增配一名做債的基金經理。

長量基金分析師王驊在接受《紅週刊》記者採訪表示:“他參與管理的不同產品投資風格差別還是挺大的,人保研究精選的操作比較積極,每個季度都會自上而下做出行業上的調整,例如四季度基金主要佈局了汽車產業鏈以及金融板塊,消費、週期相對均衡,調入的長安汽車、濰柴動力獲得了較好的回報。而人保轉型新動力則相對謹慎,以銀行、地產爲主,在消費板塊佈局了伊利股份、恆瑞醫藥等大盤藍籌,積極調整也相對較少。”不過,這兩隻基金並非李道瀅獨自掛帥,重倉股的思路或許並非出自其本人之意。

程穎也舉例分析:“人保轉型新動力混合,在2019年一季度股票倉位爲0,在二季度迅速將倉位增加至55%,雖然在隨後的幾個季度連續加倉,但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說明了基金經理經驗有所欠缺;同時,該公司的權益類產品還存在持有人結構單一、嚴重依賴機構資金的問題,該公司旗下的6只主動權益類產品(A/C合併計算),除人保行業輪動混合這一隻基金外,其餘五隻基金機構持有人佔比均在70%以上。”

本文源自證券市場紅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