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孔学堂贵州民间手工艺系列课程第五期开讲。本次课程主题为少数民族拼布体验,参与课程的50余名小朋友和家长,在动手动脑中了解到贵州少数民族拼布的历史文化,一起感受拼布的乐趣。

少数民族拼布体验课堂

据介绍,拼布是民间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手工技艺,把零碎布料通过拼接、添缀、缝补,制成所需物品。随着社会发展,拼布已由实用手工艺衍生成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文物博物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吴晓秋

研学体验课程现场,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文物博物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吴晓秋从拼布的起源、中外拼布赏析、拼布工艺以及贵州各少数民族拼布特色等方面,向小朋友和家长们介绍拼布知识。“贵州各民族的拼布多姿多彩,在今天的雷山、台江、麻江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仍然能从他们的日常服饰、背扇、鞋帽、家居用品中看到拼布艺术的存在。”

小朋友和家长认真听讲

吴晓秋认为,拼布虽不及刺绣、蜡染、银饰等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极具个性和特色,但它却能将这些传统手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集美观和实用于一体的新物件。孩子们学习拼布,在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和动手能力。

摆放在教室里的拼布体验包

教室里摆放整齐的拼布体验包,让小朋友们跃跃欲试。考虑到安全问题,此次体验将拼布常用的针线换成了胶棒,小朋友们小心翼翼的按照图纸,剪掉多余布料粘上胶水,最后拼贴成一个民族娃娃。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难倒了在场不少家长和小朋友。

小朋友小心翼翼的裁剪布料

家长和小朋友一起体验拼布

“眼睛的高低、身体的比例、头的大小……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都能影响人物的表情和整体形象,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细微的改变,来进行自己的创作。”吴晓秋说。活动最后,50余幅作品一一排列,不少小朋友发挥想象用多余的彩色布料,为民族娃娃的衣服增添花纹,吴晓秋从中挑选出三幅优秀创意作品以资鼓励。

小朋友的拼布成果展示

吴晓秋挑选其中最优秀的三幅作品

获奖的三幅优秀作品

据了解,孔学堂贵州民间手工艺系列课程是孔学堂“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面向广大青少年儿童推出的系列研学课程之一,旨在弘扬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强化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该课程将在2019年举办10期,课程为公益性,不收取任何费用,广大家长及青少年可报名参与。

记者:邓小艺

研学体验课程现场,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文物博物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吴晓秋从拼布的起源、中外拼布赏析、拼布工艺以及贵州各少数民族拼布特色等方面,向小朋友和家长们介绍拼布知识。“贵州各民族的拼布多姿多彩,在今天的雷山、台江、麻江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仍然能从他们的日常服饰、背扇、鞋帽、家居用品中看到拼布艺术的存在。”

小朋友和家长认真听讲

吴晓秋认为,拼布虽不及刺绣、蜡染、银饰等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极具个性和特色,但它却能将这些传统手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集美观和实用于一体的新物件。孩子们学习拼布,在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和动手能力。

摆放在教室里的拼布体验包

教室里摆放整齐的拼布体验包,让小朋友们跃跃欲试。考虑到安全问题,此次体验将拼布常用的针线换成了胶棒,小朋友们小心翼翼的按照图纸,剪掉多余布料粘上胶水,最后拼贴成一个民族娃娃。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难倒了在场不少家长和小朋友。

小朋友小心翼翼的裁剪布料

家长和小朋友一起体验拼布

“眼睛的高低、身体的比例、头的大小……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都能影响人物的表情和整体形象,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细微的改变,来进行自己的创作。”吴晓秋说。活动最后,50余幅作品一一排列,不少小朋友发挥想象用多余的彩色布料,为民族娃娃的衣服增添花纹,吴晓秋从中挑选出三幅优秀创意作品以资鼓励。

小朋友的拼布成果展示

吴晓秋挑选其中最优秀的三幅作品

获奖的三幅优秀作品

据了解,孔学堂贵州民间手工艺系列课程是孔学堂“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面向广大青少年儿童推出的系列研学课程之一,旨在弘扬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强化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该课程将在2019年举办10期,课程为公益性,不收取任何费用,广大家长及青少年可报名参与。

记者:邓小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