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文獻是記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最脆弱的文物。如何解決古籍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如何讓束之高閣的古籍資源更好地爲公衆所用?全國多家圖書館利用古籍數字資源給出了答案。國家圖書館聯合天津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等14家單位在線發佈古籍數字資源,爲大衆閱覽和學術研究提供免費服務。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古籍保護的目的在於利用,圖書館作爲古籍收藏的主要機構,在保障國家文化資源安全、揭示古籍文獻資源方面肩負着重要的使命。此次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聯合14家單位共同發佈的古籍數字資源多達八千餘部,

  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 紙本

  其中: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在已發佈2.5萬部古籍影像資源的基礎上,此次又發佈1100多部,資源總量超過2.7萬部;上海圖書館在已發佈8000餘部家譜數字資源的基礎上,此次發佈地方特色古籍資源400餘部;天津圖書館在線發佈館藏明清刻本490餘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單位發佈《廣州大典》數據庫(收錄文獻4064種);

  山東省圖書館發佈館藏《永樂南藏》1600餘部;黑龍江省圖書館發佈館藏特色古籍58部;南京圖書館發佈館藏稀見方誌20部;四川省圖書館發佈地方特色古籍資源16種;雲南省圖書館發佈館藏特色古籍152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圖書館發佈館藏珍貴古籍61部;洛陽市圖書館發佈館藏珍貴古籍60部;蘇州圖書館發佈地方文獻與珍貴古籍608部;鎮江市圖書館發佈古籍資源20部;泰州市圖書館發佈館藏特色古籍文獻149部;蘇州市吳江區圖書館發佈館藏縣誌及鄉鎮志24部。15家圖書館用實際行動不斷踐行守護、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

  “此次古籍數字資源的發佈,是各圖書館面向學術界、教育界和社會公衆的一項重要服務工作。”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發佈了古籍資源,更顯示出各圖書館正在探索如何在保護古籍的同時,更好地爲社會公衆提供服務,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原生性保護之外,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古籍影像保護和發佈出來,也有助於保證國家文化資源安全。”

  這並不是古籍數字資源首次亮相於公衆面前。早在2016年9月28日,國家圖書館就對外發布了“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和“中華古籍資源庫”兩項重磅古籍數據庫。這標誌着公共圖書館系統古籍影像和數據資源利用進入到了互聯網服務時代。

  佚名 北宋建陽景福院羅漢會齋牒

  2017年2月和5月,國家圖書館又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等10家古籍收藏和保護單位合作,共同發佈古籍數字資源。

  “紙是最脆弱的文物,宋版書,翻一頁就損壽60年,上一趟機器至少短命100年。保護和利用永遠是一對矛盾,怎麼解決?就是儘快地將大量古籍資源數字化,把珍稀孤罕的、不同品種不同版本的古籍發佈出來,讓人用。”張志清說。

  在發佈古籍數字資源的同時,全國古籍普查工作也取得重要進展,“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累計發佈169家單位古籍普查數據672467條6541261冊。同時,“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據庫”正式上線,公佈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全國457家單位收藏的12274部古籍信息。古籍數字資源的在線發佈與共建共享,開創了古籍服務新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古籍傳播,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微信號aimeili5917

  拉你入藏友交流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