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歷史上,至少在1861年之前,慈禧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嬪妃,在碩大的後宮中,幾乎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轉折點就是四個字,母以子貴,隨後通過宮廷政變,慈禧開始了長達47年的垂簾聽政的生涯,在這47年中,中國徹底走向了被侵略的深淵,今天咱們就來看看當年那些擺在慈禧面前的選擇。


一個是甲午中日戰爭前,滿清其實沒有那麼窮,葉赫那拉氏本來有能力和有實力選擇抵抗。只是爲了自己的享樂,爲了自己過60大壽,她最終選擇了剋扣北洋水師的軍餉,這纔是海戰失敗的真正原因。一個沒有炮彈的海軍,在海上除了橫衝直撞還有什麼辦法呢?


甲午中日海戰後還發生了一系列的戰役,持續時間大約在八個月左右,當時從戰略形式上來看的話,中國已經完全有取勝的把握。也是因爲葉赫那拉氏選擇了和談,最後賠款2億兩,這就直接刺激了在工業革命不斷發展的日本,隨後侵華戰爭也幾乎是可以預想到的事情了。


而有意思的事情是,在孫殿英盜掘了慈禧墓中,在民間並沒有引發太大的反響,雖然中國素來對於挖祖墳這事兒不齒。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慈禧已經臭名遠揚了。


對於慈禧的種種行爲,有些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她長達幾十年守寡的心理變態反應,畢竟從年輕的時候就沒有受到重視過。對於日本的侵略和慈禧的縱容,現在的你怎麼看呢?

在傳統觀念裏,中國自認是“天朝上國”,皇帝是“天下共主”,是至高無上,代表着先進文明發展方向。歐洲列強是不開化的“蠻夷”。洋人膽敢桀驁不遜,冒犯天威,解決方法只能是“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