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曾专门写过文章,分析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分裂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像韩信、徐达那样一槌定音的军事人才,除了昙花一现的李存勖。社会原因,当然和军功重要性渐渐被科举取代有关(普通人的两个上升通道),另外“耕战”的民间土壤逐渐成为“耕读”的宠文尚武土壤。

从春秋开始,诸侯国便开始了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历程,战国时只剩下七个强国。
七个强国要想继续存在,必须和周边民族周旋,比如赵、秦、燕和匈奴,总不能还没来得及争霸先被夷狄灭了。
因此,春秋战国军事强人辈出。
但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军事强人多是“胡人”血统,比如哥舒翰、李光弼(契丹人)、高仙芝(高丽人)等人。
再到北宋初期,面对北方强敌,只有北汉降将如杨业、呼延赞等链接如何和辽国人打仗。北宋其他武官对辽作战经常判断失误,犯错误,打败仗。
作者曾专门写过文章,分析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分裂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像韩信、徐达那样一槌定音的军事人才,除了昙花一现的李存勖。并不是没有杰出将领,而是没有一槌定音的军事天才。
书归正传,原因何在?
社会原因,当然和军功重要性渐渐被科举取代有关(普通人的两个上升通道),另外“耕战”的民间土壤逐渐成为“耕读”的宠文尚武土壤。
“安史之乱”以后,皇帝们越来越感受到武将的威胁,直到赵匡胤一举从制度上取消了军功的正当性。
正是这种社会土壤的改变,使尚武之风在隋唐之后渐渐消失。
换句话说,如果秦汉采取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也会同样重文轻武,君主专制制度下,重文轻武是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法家诞生时期,法家主张君主专制,可君主专制逻辑最终导致“自废武功”,恐怕是商鞅、韩非子怎么也无法想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