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各種歷史劇裏,能夠被稱爲“丞相”或“宰相”的人無一不是位高權重之輩。雖然伊尹和周公是“宰相”一詞的起源,他們生前做的事也和宰相承擔的責任差不多,但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宰相”的概念,通常人們提起最早的宰相時,大多數人想到都是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主之位的管仲。

古人常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將入相”,“相”作爲文官的頂點,一直是無數古人追逐的夢想。在各種歷史劇裏,能夠被稱爲“丞相”或“宰相”的人無一不是位高權重之輩。說起丞相和宰相,平時很多讀者傻傻分不清,常常把兩者混爲一談,都把它們當成一回事,其實這兩者代表的含義並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丞相”和“宰相”的異同吧。



最早有關丞相的史冊記載出自《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裏疾、甘茂爲左右丞相”。樗裏疾以智慧聞名於天下,“智囊”這個詞語就是根據他的典故演變出來的。而甘茂出身秦國貴族,十二歲拜相的甘羅便是他的後人。不過自權相呂不韋亂政之後,相國一職長年空置,作爲副手的丞相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設左右丞相,丞相制真正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大放光彩。



漢朝初期沿襲秦制,採用的卻是先秦時期的相國制度,不過之後丞相很快就取代了相國的位置,漢武帝時期丞相就被列入三公之一,負責輔佐皇帝治國,直到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爲大司馬,這一官職名稱才暫時消失歷史中。到了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再次提出設立丞相一職,由他本人兼任,因此在各種史書或歷史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曹操被稱爲“曹丞相”。


在曹操統領朝綱時,丞相需要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在吏治上,丞相負責舉薦任用人才,考覈賞罰,影響官員的升遷貶謫;在法律上,律令法規和相關刑獄事務雖然有專門的官員負責,但這些官員都歸屬丞相管轄,丞相有權主管律令刑事;在戶籍上,全國的檔案資料和書籍文件都要收歸丞相府保存;在軍事上,丞相也承擔了一定責任,可以指揮軍隊,安排邊防,地方上若發生叛亂,丞相可以派遣屬官前去平叛。



可以說國家的軍政大權都握在丞相一人手中,也正是因爲曹操的權勢滔天,在他的影響下,丞相也成爲了百官之長,代表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巔峯。後來的丞相們雖然不復曹操那樣掌握國家命脈,也不一定是當時的最高行政長官,但也同樣肩負重任,地位舉足輕重,稱一句“國之棟樑,朝堂柱石”也不爲過。


在這之後,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丞相一職時有時無。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有過丞相,不過蜀漢政權存在時間不長。東晉初期也曾設過丞相,北朝也有過一段丞相執政的時期,不過丞相存在的時期都很短暫。唐朝採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並沒有丞相這個職位,後來唐玄宗曾設過左右丞相,但玄宗之後又恢復了舊制。宋朝時期的官吏體制臃腫,更加沒有丞相這種集中了大量權力的官職,直到南宋孝宗皇帝時期,纔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爲左右丞相,不過這也只是改了個名字。



史書中雖然有關於丞相的記載,但與只是斷斷續續的出現,丞相這一官職實際存在的時間相較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並不算長。但自“九品官人法”的官階劃分制度出現後,在這近千年斷斷續續的丞相職位傳承中,丞相一職最低也是從二品的大員,更多時候是一品重臣。南宋滅亡後,元朝吸納了中原的文化制度,在常設丞相一職,位居一品。之後明朝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職位,“丞相”這個官職才正式從歷史舞臺退下。


宰相併沒具體指代某一種官職,任何輔佐君王並掌握朝堂最高權力的人都可以稱爲宰相。因此,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商湯以伊尹爲相,治大國如烹小鮮,而周武王任用周公旦爲太宰,於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伊尹和周公都是輔佐王朝建立,幫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人傑,因此後人將“太宰”和“相”這兩個職位結合起來,創造了“宰相”這個詞。



雖然伊尹和周公是“宰相”一詞的起源,他們生前做的事也和宰相承擔的責任差不多,但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宰相”的概念,通常人們提起最早的宰相時,大多數人想到都是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主之位的管仲。齊桓公元年,管仲被舉薦爲相國。用人不疑的齊桓公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對管仲放權,而管仲也不負重託,成功將齊桓公送上了霸主之位,而管仲也被後人稱爲“華夏第一相”。


“宰相”一詞用來指總攬政務輔佐君王的人,最早出自《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管仲所處的年代和韓非子不算太遠,縱然“宰相”一詞可能還未流傳開來,但類似的概念已經有了,因此後世通常將管仲當作宰相的代表性人物。不過嚴格來說,伊尹和周公也符合宰相的定義。



基本上歷朝歷代的最高行政長官都能被稱爲宰相,其具體職位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相國便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宰相。隨着時代更替,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軍機大臣、總理大臣等多達幾十種。


值得一提的是,宰相併不定只有一個人。比如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權力職能分散到多位臣子身上,使其之間相互制衡。唐朝中書省的主官爲中書令,門下省的主官爲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舍人、門下侍郎是宰相。甚至只要有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頭銜,都能被稱爲宰相。



丞相是一個具體官職,在不同朝代的職能不同,不一定是地位最高的官員。而宰相是人們的一種俗稱,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在有些時代這種最高官員不止一個人,因此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羣人。因此,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