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可謂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至今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影片中的1912年4月10日,號稱 "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蹟"的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開始了自己的處女航行,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凱特·溫絲萊特飾演的富家少女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坐上了頭等艙;另一邊,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放蕩不羈的少年畫家傑克也在碼頭的一場賭博中贏得了下等艙的船票。羅絲厭倦了上流社會虛僞的生活,不願嫁給卡爾,打算投海自盡,被傑克救起。很快,美麗活潑的羅絲與英俊開朗的傑克相愛,傑克帶羅絲參加下等艙的舞會、親自爲她畫像,二人的感情逐漸升溫。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面臨沉船的命運,羅絲和傑克剛萌芽的愛情也將經歷生死的考驗,,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藝術都是源於生活,而大量的影片又是對歷史的再現與加工,歷史上真實存在着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又稱作鐵達尼號,是英國白星航運公司下轄的一艘奧林匹克級遊輪,排水量46000噸,於1909年3月31日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港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動工建造,1911年5月31日下水,1912年4月2日完工試航。泰坦尼克號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龐大、內部設施最豪華的客運輪船,有"永不沉沒"的美譽 。泰坦尼克號是西方工業文明的代表,人類歷經了工業革命的洗禮,生產力水平突飛猛進,泰坦尼克號就是人類文明成果的象徵。

然而不幸的是,在它的處女航中,泰坦尼克號便遭厄運——它從英國南安普敦出發,途經法國瑟堡-奧克特維爾以及愛爾蘭科夫,駛向美國紐約。1912年4月14日23時40分左右,泰坦尼克號與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間水密艙進水。4月15日凌晨2時20分左右,泰坦尼克船體斷裂成兩截後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處。2224名船員及乘客中,1517人喪生,其中僅333具罹難者遺體被尋回。 華美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 文化未解之謎 科學未解之謎名人未解之謎 ¥37 購買

泰坦尼克號沉沒事故爲和平時期死傷人數最爲慘重的一次海難。然而在當時,泰坦尼克號被認爲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當時的《造船專家》雜誌認爲其"根本不可能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二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毫無疑問,當時的人類是絕對自信的,而這也絕不僅僅是泰坦尼克號的相關人員的心態,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峯時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心。它的沉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祕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爲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定地進步,工業迅速地發展,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驚醒了這一切。這艘"永不沉沒的輪船"——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爲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處女航中就沉沒了。泰坦尼克號將永遠讓人們牢記人類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幅畫面:泰坦尼克號在海底昂着頭,殘破和污跡也掩蓋不了她的高貴。這就是她的歸宿。歷史就這樣演變成了傳奇。

在1985年,泰坦尼克號的遺骸被重新發現後,人們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實驗,科學考察隊採集了金屬樣本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了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重要細節:造船工程師只考慮到要增加鋼的強度,而沒有想到要增加其韌性。把殘骸的金屬碎片與如今的造船鋼材作一對比試驗,發現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地點的水溫中,如今的造船鋼材在受到撞擊時可彎成V形,而殘骸上的鋼材則因韌性不夠而很快斷裂。當時的建造者不知道,爲了增加鋼的強度而往鍊鋼原料中增加大量硫化物會大大增加鋼的脆性,以致釀成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悲劇。此外,一個海洋法醫專家小組對打撈起來的"泰坦尼克號"船殼上的鉚釘進行了分析,發現固定船殼鋼板的鉚釘裏含有異常多的玻璃狀渣粒,因而使鉚釘變得非常脆弱、容易斷裂。這一分析表明:在冰山的撞擊下,可能是鉚釘斷裂導致船殼解體,最終使"泰坦尼克號"葬身於大西洋海底。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是大自然對工業文明的自滿自負自傲的一記重拳,沉重地敲打了人類的心理。事實上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教訓不少,且往往釀成巨大的悲劇——從倫敦毒霧事件,到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再到印度毒氣泄露事件等等,人類自以爲掌控了大自然,而大自然就好冷不丁的以劇烈的惡性在再難告訴你,要想人類的泰坦尼克號不沉沒,就要師從自然,敬畏自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