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印尼龍目島仍有200名中國遊客滯留 國內旅行社暫停赴當地遊掃描到手機

打開微信,點擊右上角"+",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8月6日,在印度尼西亞龍目島,人們在機場排隊等候。新華社發(阿貢攝)

據印尼《羅盤報》6日報道,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的龍目島5日發生7.0級大地震,截至6日,已至少有142人在地震中喪生,200多人受傷。這也是該島近一週以來第二次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印尼政府已經啓動應急機制,全力進行救援。據中國當地總領館信息,地震時島上有一定數量的中國遊客,但無人傷亡,正在救援力量協助下撤離。

根據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發生在雅加達時間5日18時46分(北京時間19時46分),震中位於龍目島北部,震源深度爲10.5公里。由於震源淺,震感極強,破壞性很大,然後又發生了多次餘震。地震發生後,印尼政府還發布了海嘯預警,但在發佈後2小時解除。

根據印尼國家電視臺的報道,震後龍目島上一片狼藉,大量房屋倒塌,龍目島上的居民和外國遊客則湧入露天區域、高地或臨時搭建的帳篷裏,尋求避難。印尼救災部門6日上午稱,地震喪生者絕大多數是印尼當地人,其中很多人被垮塌的房屋掩埋。在災情最嚴重的北龍目島地區,已經確定有74人喪生。英國《鏡報》6日則稱,地震中的喪生人數已經超過140人,而且很可能繼續增加。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處於印度洋地震帶上的印尼是地震高發國家,龍目島也多次受到地震衝擊。就在一週前的7月29日,龍目島剛發生了一次6.4級地震,導致16人喪生,300多人受傷。這一次地震進一步加重了災情。龍目島附近的知名度假勝地巴厘島也受到地震影響,巴厘島國際機場航站樓輕度損毀,島上部分房屋倒塌。正在島上旅遊的遊客們也受驚不淺,紛紛跑到酒店外面。正在巴厘島上和全家一起度假的美國名模克莉茜·泰根地震當晚連發數條推特,驚呼地震“非常猛烈”、“餘震不斷”。

美聯社稱,發生地震後,印尼政府開啓應急救災機制,印尼救災部門負責人稱,印尼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救援隊已經前往災區,進行救援活動。印尼軍方已派出三架C-130大型運輸機,向災區運送飲食、藥品、帳篷與通信器材等,並派遣船隻前往龍目島,協助撤離災民,運送物資。但目前島上災民據說超過2萬人。由於島上供水供電全面中斷,急需大量生活物資,救災形勢仍然非常嚴峻。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相比附近的巴厘島,龍目島並非旅遊勝地,但近年也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其中不少人專門前往該島北部的林賈尼火山觀光、攀爬。即使上週此地剛發生地震,仍有大量外國遊客前往該地。此次地震後,該火山附近區域已經全面封閉,島上的一切旅遊項目中止,包括島嶼周邊潛水等一切出海項目。一些國家也專門發佈了旅遊者警告,考慮到近期印尼地震再發概率較高,建議國民近期避免去該地區旅遊。

根據中國駐印尼登巴薩總領館提供的消息,龍目島目前還有200名左右的中國遊客,但所幸尚無傷亡消息,一些被困遊客已經被營救,並乘船離開該島,其他遊客也會在近日陸續撤離。總領館正與印尼相關部門保持協調,要求印尼政府加緊救援,保障中國公民安全。而國內旅行社也相應暫停了前往龍目島的旅遊項目。一些業界人士表示,由於該島在中國遊客當中的知名度並不高,因此此次地震中被捲入的中國遊客相對有限。

早前報道:

印尼龍目島7級地震:40餘名被困中國遊客開始撤離

截至當地時間6日凌晨,印尼著名旅遊勝地龍目島7.0級地震已造成8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數千房屋損壞嚴重。

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託波稱,龍目島北龍目縣災情最爲嚴重,死亡人數爲65人。

與龍目島隔海相望的著名旅遊勝地巴厘島亦受地震影響,目前已知2人死亡、多處建築物受損。

據中國駐印尼登巴薩總領館消息,地震造成龍目島部分地區和其西北部的吉利特拉旺岸島(Gili Trawangan)等地停電。包括40餘名中國遊客在內的約千餘名當地居民和遊客受困于吉利特拉旺岸島和其臨近的吉利艾爾島(Gili Air)、吉利美諾島(Gili Meno)。

中領館目前已聯繫上大部分被困中國遊客,確認他們均安全。暫無中國遊客傷亡報告。

印尼官方正派搜救船陸續前往上述三島撤離受困人員,已有部分人員平安登船撤離至龍目島,預計今天可全部安全撤離。

據當地媒體報道,印尼救災機構、軍隊、警察、公共工程部、教育部、衛生部、社會事務部、國有企業、非政府組織、志願者等已投入緊急救援。

目前災區急需醫務人員、清潔水、食品、毯子、墊子、帳篷、創傷治療服務和其他基本需求等緊急援助。

據中國駐印尼登巴薩總領館消息,當地時間8月5日晚,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龍目島東北部發生里氏7.0級強震,震中位於該島北部陸地,震源深度15公里。印尼官方隨後發佈海嘯預警,2小時後解除預警。(據環球時報、中新網報道。)

【 此內容爲優化閱讀,進入原網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8610-87869823

】 產品建議與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