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的統稱,又稱"翁仲"。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帥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爲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爲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爲“翁仲”。

在古代,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事儀仗排列兩側,還將人工馴養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子裏,放在御道兩旁以壯皇威。皇帝死後,也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纔開始在自己的陵前設置石像生,這種做法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取量和取象不盡相同。

石像生除了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也有驅邪鎮墓的含義,同時,他們也是皇權儀衛的縮影!

值得一提的是,西陵中的泰陵因風水地形關係,原設計中並沒有設立石像生一項,雍正帝更是在諭旨中明確表示——不建石像生。

而乾隆帝爲了表示孝心,更出於禮制,不顧一些大臣反對,修建了石像生。後來因爲典制不合,採取了向南拓展大紅門,北移龍鳳門等措施,纔在大紅門與龍鳳門之間安排了石像生。

清西陵泰陵七孔橋北、神道兩側安設石像生五對。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文臣、武將”。雕刻拙樸,突出各自神韻。這些石雕動物和人物以對稱的形式分別排列在神道兩旁,象徵着皇帝的儀仗隊守衛在陵前。

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將,均爲皇帝的愛卿,把他們的石像置於皇帝的陵寢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離,心心相印。駿馬,是歷代皇帝征戰、行獵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騎。據說,雍正的曾祖皇太極一生戎馬,繼位以後,依舊人不解甲、馬不離鞍,他率領的鐵騎踏遍了白山黑水,統一了東北地區,被稱爲“馬上皇帝”。在遼陽戰役中,他被明朝總兵李成梁圍困,幸虧戰馬善於馳騁才免予危難。清朝歷代皇帝對馬都十分鐘愛,所以,把馬的雕像置於陵前,象徵帝王雖死,雄心尚存,開疆揚威,備以駿馬。大象溫順馴服,寓意皇帝廣有順民。石象背上還雕有寶瓶,謂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獅子兇猛,吼聲震天,象徵着皇家勢力強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獅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門和有錢有勢的家門前,也置放石雕獅子,以示權威。

惟妙惟肖的石像生爲泰陵增添了一抹亮色,更是專家學者和歷史愛好者遊覽西陵的一大追求。而你,是不是也心動了呢?

來源:清西陵景區、保定文化旅遊綜合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