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官方圖)

“小到一個街區,大到一個城市或城市羣,以往人們只能通過空間的構造才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凝聚力,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指一點,會發現雲端上的文化氛圍也頗爲濃郁。昨天,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衆專家學者圍繞“雲”的討論,讓人大開眼界。

近幾年公共文化領域的“雲”備受矚目,數字文化館、智慧博物館比比皆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表現方式重新演繹着文物背後的知識和故事,豐富的館藏還可以做成網上世博會這樣永不落幕的展示方案。2014年文化雲從嘉定區試點,3個月後平臺單日訪問量達到近80萬人次,2016年文化雲覆蓋了全上海,擁有了300多萬用戶,每個月可以提供的文化活動量也有2萬多場,1年可服務3千多萬人次。今年文化雲已經在全國進行樣本複製,遼寧、雲南、貴州等十幾個省都初步上線了文化雲。

雲”的核心是數據,有助於形成客觀有效的決策。同時,這些數據可以讀懂用戶的愛好,實現智能推薦。在文旅融合的當下,文化雲還會融入非遺文創設計、藝術教育等內容。

演藝產業與城市文化品牌有重要關聯,通過戲劇表現則更佳。昨天,在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主題論壇板塊上,多位專家佐證了這一觀點。

雅加達藝術節祕書長曾經評價雅加達,“離世界名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爲他們“沒有一個專業的交響樂團,也沒有一個可以讓交響樂團演奏的音樂廳。”

圖說: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主題論壇現場(官方圖)

宋城演藝打造的“千古情”系列演出爲世界觀衆呈現了杭州、三亞、麗江、張家界等諸多城市的歷史文化故事。今年國慶前亮相的舞臺作品《上海千古情》也鉤沉了並不廣爲人知的歷史——黃浦江,其實是春申君興修水利的遺產。戲劇作品通過舞臺,可以再現消逝的時光,展望未來的美好。

相較於影視,音樂會、戲劇等舞臺藝術可以不斷修改、更新,這與當下文化生活的發展節奏更爲吻合。演藝的發展能動態地記錄、傳播、推廣城市文化,與城市品牌塑造有着直接的關聯。

越來越多新興舞臺技術的加入,也爲在舞臺上呈現文化精髓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支持。從多媒體屏幕到虛擬現實、全息投影,舞臺視覺的塑造有了更加精妙的選擇。(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吳旭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