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比着后来的发展,我们看,按杜聿明这个计划,一旦执行,首先肯定可以顺利的接应到黄维兵团加入淮海战场。国民党那边,有方面统帅之才,同时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就是杜聿明和薛岳两人。

国民党那边,有方面统帅之才,同时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就是杜聿明和薛岳两人。其他诸如西北胡宗南废物一个,华北傅作义貌合神离,李宗仁、白崇禧对蒋介石来说就是狼羔子,陈诚的忠心有余军事才能不够。唯独杜聿明和薛岳两人是可用可信的帅才。他俩在解放战争开始时,一个被放在东北,一个被放在华东,都是最重要的战场。表示蒋介石是有识人之明的,可惜一朝受挫立马换人,这就有点像明末的那个崇祯皇帝了。

薛岳先略过不提,这个杜聿明很不简单。在解放战争开始时,在最关键的东北战场,他手上并没有多少兵力,最多只是火力上可以说比林彪强。但是他在第一次四平大战时,面对林彪在本溪、四平的两个拳头,他首先集中力量攻击本溪,恰巧林彪的判断和他相反,从本溪这里调了一个纵队加强四平方面。搞得本来相持的战局一下子被打破,之后林彪被迫一路北撤,被动的不得了。一年后,林彪在给中央的报告里说:“如果敌人继续增加两个军,我们的军事情况是很危险的。”

东北战局后来得到翻转,首先受益于根据地的建立、稳固,加上民众的发动。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只要国军那里保持攻势,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事实上当时的北满根据地后方有三万左右的土匪。这里面有纯土匪,他们几十年在这里混,早就生了根了,地形熟悉天气适应。同时还有很多伪军接受了国民党改编,解放军来后,他们就和这些土匪一起撤到山林里。仓促间这些势力是很难解决的,而解决不了,北满根据地就不可能稳固。

当时杜聿明可是向蒋介石要三个军的增援,没办法,打了胜仗占领的城市多了,兵力就不够。事实上这个点是蒋介石唯一一次或许可以赢得战争的时间点,堪比围棋里的天王山。只要蒋介石愿意在关内一些战场暂时取守势,比如从李默庵的苏北抽调两个军或者从胡宗南那里调都完全可以。那么从国民党的角度看,东北就极有可能彻底解决,林彪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撤入朝鲜或者苏联。

那么之后就是蒋介石的主力入关了!之后战局就不堪设想了。所以杜聿明的真实能耐不弱于林彪。

时间点来到淮海战场。这时的国民党是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到处人心惶惶。济南十余万大军防守,还有现代化的工事,结果只守了八天就全军覆没。徐蚌会战刚开始,黄百韬就陷入重围,杜聿明被紧急调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具体负责前线指挥。杜又使出了四平那招,面对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钳头,他的意思是先集中徐州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会同驻马店开过来的黄维兵团先打掉刘伯承,然后回过头对付粟裕。

一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述打掉刘伯承不可能,所以这个计划也不可行。但经过一年的时间,突然看透了杜的想法。

打掉刘伯承当然不可能,或许杜聿明自己也没敢抱着这么大的指望。但是,整个战场兵力对比毕竟是80万对60万,这种情况下,你的部署里没有进攻的意图,没有打大胜仗的雄心,蒋介石那里肯定过不去。

对比着后来的发展,我们看,按杜聿明这个计划,一旦执行,首先肯定可以顺利的接应到黄维兵团加入淮海战场。,黄维被围就没有了。中原野战军是11月12日开始向宿县前进解决外围据点,15日占领的宿县。而杜聿明提出这一计划是11月11日,所以真的要是按他这个计划执行,淮海战役最精彩的点睛之笔攻占宿县就不可能了。

正因为攻占宿县,徐州国军几十万部队铁路补给线就被切断,这么大的部队,空运也保障不了,所以才会又后来的撤出徐州,最终被围。从后面的整个战况看,无疑杜聿明的这个计划可以获得最好的结果。但是这个时候主要焦点是怎么解救黄百韬,国军既然有兵力火力优势,凭什么一个主力兵团被围不救对不对。这时蒋介石的家底已经不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放弃黄百韬。

杜聿明的鬼心眼就在这里。他根据自己第一手的战场经验,已经直觉的感受或者说判断出到整个徐蚌会战要出事,但是又不能跟蒋介石说。你怎么说,所有的双方对比数据都是优势,你个指挥员未战先怯,还像个样子吗?更何况蒋介石的态度是绝对不允许放弃黄百韬兵团的。

所以,他这个方案和傅作义劝蒋介石偷袭西柏坡有着同样的妙用。真的打掉刘伯承,那当然是建立不世之功,打不掉,错过了救黄百韬的时间,也就避免了拼掉蒋军最后这点精锐。这时他四个主力兵团在手,又恰好在铁路线附近,顺水推舟就撤到蚌埠,然后撤回江南了,这种本质上是放弃救援的方案被他说成打掉刘伯承的一个钳头,立刻变成极具主动攻击精神的计划。杜还真是个能掌握全局的帅才,蒋介石要是放手给他干,解放战争要难打的多。

从中国的大局来看,真的让他把徐州加黄维四个兵团撤回江南,搞不好真成了南北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