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網友致電本報,稱其居住的街道附近盲道經常被車輛和非法攤販佔用。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加強管理,同時也呼籲市民儘可能地“讓出”盲道。接到反饋後,記者隨即進行了走訪調查。

北慶街的“斷頭路”盲道。

目擊:城區無障礙設施問題多

走訪中,記者發現老城區的東街、小北街、街心花園等重要地段的人行道上,都設有非機動車停放點,但不少停放點都佔用了盲道;位於北大街(城區二醫院一帶)天橋底下的盲道轉角與橋墩距離太近,盲人沿着盲道行走極容易碰到頭;還有北慶街、劉臣街一帶的盲道存在“斷頭路”等情況;不光是盲道,林家巷口子上的坡道坡度高且沒有安全扶手;一些公共場所的殘障人士專用通道很少,部分公共辦事處也未設有無障礙通道等。

“不要說盲人了,連我一個正常人走在上面都要摔。”家住大南街的陳先生說,街上各種非法商販佔道叫賣、共享單車的隨意堆放、電動車違停......無疑給盲人出行製造了種種“陷阱”。帶着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兩名殘疾朋友。

東街路口非機動車停放點佔用盲道。

走訪:殘疾人談“出行難”

雙目失明的市民何兵,目前在一家推拿理療店上班。他說:“如果不是看病的話,我幾乎不出門。有次我想去買個充電寶,走在路口過馬路時,根據平日的出行經驗,我判斷此時是綠燈,就試着走出去。後來聽到一連串刺耳的按喇叭聲,嚇得我險些跌倒,趕緊往回退。此後,我便更不敢單獨出門了。”

肢殘女士連守羣告訴記者:“我因患小兒麻痹症導致雙腿萎縮,長年需要坐輪椅。平時都是家人推我上街,我單獨出行的話還是有困難。因爲不少路口都沒有坡道或減速帶,像我坐輪椅的話,一個人是過不去的。”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不少受訪者希望能在過斑馬線的時候,有過街語音提示;公交車上除了報站語音功能外,還能增設“報路”功能。這樣就能避免,因無法得知到的是幾路車,而錯過了乘車;此外,還希望城區主要路段適當增加殘障人士專用通道和路邊休息座椅。

南岸酒都劇場外設有殘疾人士無障礙通道。

部門:將對反映的問題進行整改

針對前期調查和蒐集到的市民意見,記者聯繫到了相關管理部門。翠屏區市政園林局反饋,目前,該局正在對城區的盲道開展拉網式細緻查勘,擬定專項整治方案,待審定後落實資金實施整治。

市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表示,交警支隊已在城區部分主幹道上安裝了過街音響信號裝置,方便盲人出行。但仍有一些路段的過街提示燈是老設備,無法連接該裝置。下一步還將進行整改。

宜賓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殘障人士反饋的意見,對報站報路語音提示以及配套設備的安裝,進行逐步完善和提升。

記者手記:

記者從市殘聯獲悉到的最新數據,目前,我市殘疾人已達38.21萬人次,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殘疾人這一特殊羣體,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感知着這個城市帶來的溫度,關心關愛殘疾人,是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標誌,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記者希望相關職能部門、商家、企業能更多的關注到這一羣體,從生活細節上給予關心和關愛,爲他們提供人性化的出行條件,消除殘疾人心中的顧慮與擔憂,讓他們在漸漸形成的氛圍裏,主動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

而作爲一名普通市民,在日常的上下班途中、超市裏、商店裏、公交站牌上......有殘疾人出現的地方,請您毫不猶豫的伸出手去,幫一把。溫暖他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多爲殘疾朋友着想,讓陽光照射在他們身上的同時,也照進了他們心底。

宜賓日報記者 陳倩 文/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