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传统手工艺中,牛筋腰带应该算是极具本地特色的,在全国也算得上独有的民间工艺品。第五代传承人梁成贵信誓旦旦地说,放眼全国,能熟练掌握整套工艺且能制作纯手工牛筋腰带的人独有他一人。

从王公大臣的奢侈品到寻常百姓的消费品,聊城牛筋腰带的发展史充满了大起大落。不变的是,牛筋腰带作为聊城土生土长的民间工艺,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聊城人的智慧结晶,传承至今,从未断代。

曾作珍品进贡朝廷

牛筋腰带是聊城的传统特色工艺品产品,可称其为聊城特产,因为在全国,能做纯手工牛筋腰带的只要咱聊城人。根据资料记载,牛筋腰带最早起源于1743年清朝乾隆年间,相传由聊城一位民间老艺人首创,是名副其实的民间百年特产。

鲁西独有的鲁西黄牛是优质牛皮的最佳来源,精选鲁西优质上等牛皮及牛筋为原料,经多道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精心手工编制而成,具有清凉透气,束腰健身的独特效能,就连乾隆皇帝都喜爱有加。

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九下江南,六次途经聊城,登上光岳楼,时任地方官员邓钟岳以牛筋腰带作为珍品进贡朝廷,倍受乾隆皇帝喜爱,后来,乾隆皇帝将此赏赐给有功大臣佩带。为此,牛筋腰带还被民间称为“乾隆带”。

在抗日战争时期,聊城牛筋腰带曾赠予抗战将士。当时,物质匮乏,聊城老百姓支持范筑先的部队保家卫国,多数人给军人送干粮,而张飞村的百姓送去别样的东西,牛筋编的特制腰带,正好解决了将士缺少武装带的难题,至今在张飞村传为佳话。

年轻人没勇气传承

据梁成贵介绍,牛筋腰带技艺始创于东昌府区邓园,流传于东昌府区的凤凰办事处及古运河流域,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办事处、凤凰工业园编织户最为集中,图案、造型最好、产品质量最佳。

历史上,张飞村是有名的腰带村,不说家家户户都懂编织,但随便找出十个人,其中八人都会编织牛筋腰带。即便在东昌府区范围内,也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过,随着社会变迁,消费者审美观的转变,其制作工艺相对落后的弊病开始显现。

据梁成贵介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牛筋腰带的市场销路进入了低谷。除自身原因外,南方义务小商品强势崛起,机械化生产挤压了牛筋腰带的生存空间。要知道,在当时,聊城牛筋腰带很大一部分市场都是销往江南地区。

在传承上,传统牛筋腰带也面临着难题。市场不景气,懂行的年龄偏大,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不愿重操旧业,能恪守传统老工艺的寥寥无几,以至于最后面临断代的危险。不过,梁成贵选择了继续留守。

创新发展空间巨大

梁成贵原是聊城县工艺美术厂的一名编织技术工,主要负责手工割制牛皮筋。他1978年参加工作直到1983年工艺美术厂转产,他跟随厂长,也是牛筋腰带第四代传人郑怀仁成立了腰带厂,直至1988年腰带厂停产。

这六年,梁成贵在郑怀仁的教导下,掌握了手工牛筋腰带整套制作工艺,也开始爱上这门老手艺。梁成贵一直在说,“牛筋腰带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聊城人的智慧和骄傲,我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将它传承下去。”

1996年,梁成贵带头成立聊城御封工艺腰带制品厂,自己担任厂长,欲将牛筋腰带做成产业。二十年来,赢得赞誉无数。2007年,入选首批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11年,梁成贵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梁成贵的带领下,御封工艺腰带制品厂已从初建厂时的不足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五百余人,生产规模逐渐增长,市场已拓展到了全国20余省份,并带动周边五百余闲散劳动力就业,是个不折不扣的创业家。

梁成贵表示,相对比往年,牛筋腰带年销量近年来存在下滑的趋势。分析原因,主要由受工艺水平落后,缺乏创意创新等原因所致。不过,梁成贵认为,牛筋腰带产品创新空间还很大。近年来,梁成贵在不断努力尝试,积极研发新品,提升产量质量,创新工艺,努力开拓新市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