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風雲人物。他出生於1859年,河南項城人氏。他成名於1884年,官至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左右朝鮮全局。後來,李鴻章死了,他更是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爲當時全球人所共矚的一位重量級實權人物。


在朝鮮,他抵制日本入侵。在滿清,他倡議編練新軍。在國家主權遭遇侵奪的《二十一條》面前,他據理力爭,爲國家將利益的損失降低到了最低。他曾說: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故權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後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爲奇恥大辱,本臥薪嚐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爲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羣策羣力,期達目的……希望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胡適指出,長達105年的、拉鋸式的《二十一條》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袁世凱將國家利益的損失降低到了他能辦到的最低。


由此可見,袁世凱的功勞,是不容抹殺的!

袁世凱的失足,僅在於稱帝。1915年12月,在國會、高校、民衆請願團、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的推舉下,準備建立君主立憲制。袁世凱多次揖讓,最終接受皇帝尊號,準備成立中華帝國,打算1916年爲洪憲元年,行君主立憲政體,把總統府改爲新華宮。然而,袁世凱打算建立的中華帝國,卻與滿清式的封建王朝多有不同。


在袁世凱授意下制定的《新皇室規範》中,寫道:親王、郡王可以爲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製度;永廢宮女採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這些規定,充分透露出,袁世凱要建立的中華帝國以及他個人要擔任的皇帝,與封建王朝、封建皇帝是明顯不同的。

然而,上至官紳,下至貧民,尤其是割據各方的軍閥勢力,已再難接受封建專制統治,更見不得皇帝這一稱號。於是,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終於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凱因憂鬱成疾,得尿毒症不治身亡,享年57歲。


古代封建王朝,講究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但,袁世凱死後,王士珍和張鎮芳等人打開金匱石屋,找到袁世凱預先留下的繼承人提名名單時,衆人感概不已。只見名單上寫着三個人的名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而不見他的兒子袁克定或者袁克文等人。


據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觀點,袁世凱之所以稱帝,是爲國家尋找一種具有無上凝聚力的象徵,以此凝聚民心、奮發圖強,抵禦東洋、西洋的侵略。他找來找去,認爲唯有皇帝才能擔綱這一象徵。而他稱帝慘遭失敗後,也得到了清醒的認識,於是在繼承人名單上,他沒有寫下他的兒子袁克定的名字。雖然,當時的袁克定對於太子之位非常迷戀。

雲煙過往,功罪難定,唯有一言,仍於耳際轟鳴——袁世凱:希望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