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世文人受其啓發,比如唐寅、文徵明等人都有此類作品,兩岸的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不少蘭亭畫卷。在畫面上,寫實地畫出了以王羲之爲首的42位文人分坐在溪水兩畔。

在中國的書法作品中,《蘭亭集序》的名氣最爲響亮。書聖王羲之的這件作品,遒媚飄逸,字字精妙,被公認爲“天下第一行書”。即便真跡早已下落不明,但衆多名家的臨摹品,也能窺見當初的風采。這幅書法作品甚至超出了藝術的範疇,掀起了中國歷史上長盛不衰的蘭亭文化,由此衍生的作品和故事從未斷絕。

公元353年4月22日即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2名文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進行修禊的習俗。當時他們作曲水流觴的遊戲,讓盛滿美酒的觴順流而下,停在誰的旁邊,就讓誰起身即興賦詩。當天有26人作詩,編成了詩集《蘭亭集》,王羲之爲之作序,成千古不朽之作。

自此之後,蘭亭成爲了文人的朝聖之地,放在今天就是網紅打卡必到之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的蘭亭文創產品,以懷念那幅驚爲天人的書法作品。

據說北宋畫師李公麟最早創作了一幅畫作,想象了當年蘭亭的盛況。然而,這幅畫作早已失傳,就連臨摹品都已不復存在。後世文人受其啓發,比如唐寅、文徵明等人都有此類作品,兩岸的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不少蘭亭畫卷。然而,最有價值的,還是收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的《俞紫芝蘭亭序》圖卷,又稱南宋《蘭亭序》圖卷、蘭亭休禊圖等等。

說起俞紫芝這個人,名氣要比唐伯虎等才子小得多。他是南宋詩人、畫家,即便是在當時,一開始也並不爲人所知。在他年輕的時候,訪問賦閒的王安石,並拜入門下學習。王安石深知他的才華,將他的詩句“有時俗事不稱意,無限好山都上心”寫在自己隨身攜帶的扇子上。這次成功地炒作,才讓俞紫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我們在前面提到了,李公麟的蘭亭畫卷已經遺失,俞紫芝的《蘭亭序》圖卷這是目前最早的蘭亭畫作。它全長爲14.11米,寬爲34.1釐米,畫心爲5.6米。展開畫卷之後,最醒目的就是長達3.93米的題跋《曲水流觴》四字。這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手筆,瀟灑不已,暢快淋漓。在此之上,還有"松雪齋"、"旋吉"等七方印記。

在畫面上,寫實地畫出了以王羲之爲首的42位文人分坐在溪水兩畔。他們的神情各異,舉止優雅,形象生動逼真。他們有的陷入沉思,有的起身取酒,有的正在吟詩,有的靜觀山水,還有一人已經喝得伶仃大醉,不省人事。這是因爲做不出詩的,就要罰酒三鬥。

在文人的頭上,還書寫着他們的名字以及代表詩歌,表現出作者對東晉文人的無限敬仰之情。除去42位文人之外,在畫卷之上還繪製了17名童子。他們有的在整理酒具,有的負責倒酒,有的在服侍文人,還有一個童子正在把酒具從溪水中取出。這些童子雖然是配角,但表情依然很生動活潑,面露歡喜之色,看得出來他們同樣在接受藝術的薰陶,非常享受這樣一場文壇盛會。

文人雅士之間,是一條清澈蜿蜒的溪水。溪水之中,飄着朵朵蓮葉,蓮葉之上放置着名爲觴的酒具。整個畫面清新自然,環境優美,十分素雅。

也許,東晉文人有很多臭毛病,這也讓國家飽受北方民族的威脅,但那種閒情雅緻,那種追求高尚品德的風骨,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這幅畫卷的作者,一定是以萬分崇敬的心態,懷古追昔,才創作了國寶級的鉅作。它曾經在2011年參加故宮博物院的“蘭亭特展”,即便是在許多珍貴名作悉數到場的情況下,仍然是全場焦點之一,可見魅力之大,罕有敵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