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是影響外觀顏值的主要零部件之一,而說起阿爾賓娜,想必很多人都對它的“祖傳”輪轂印象頗深,但其歷史還有一些鮮爲人知的故事...

故事還要從保時捷開始說起,1966年保時捷在911 S上開始採用超級經典Fuchs輪轂,德國市場也開始對鋁合金輪轂越來越感興趣,於是ALPINA也開始在60年代研發自己的標誌性輕合金輪轂。

其實早在E9系列車型中,寶馬就已經搭載了FPS風格的鋁製輕量化輪轂,並首次在寶馬2800 CS Coupe車型開始提供。而阿爾賓娜也已經將Borrani多輻輪轂和英國Minilite ELECTRON輪轂作爲正版配件產品組合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售後市場成本原因,爲了生存,阿爾賓娜需要有屬於自己的輕質合金輪轂。

對於阿爾賓娜而言,要想實現輕量化的輪轂設計,阿爾賓娜的工程師們找到了一個必須符合的要求:多輻條。爲了實現最佳的力分配,最佳的狀態就是5輻條,可以將力從車輪外部均勻地傳遞到中間。

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的寶馬車型,大多數輪轂都是採用四螺母結構,這就使阿爾賓娜實現五輻輪轂更難了。於是阿爾賓娜創始人Burkhard Bovensiepen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輪轂設計成20個小輻條,這樣就可以將5輻條原理應用於4螺母結構。

因此,阿爾賓娜的星狀20輻輕質合金輪轂誕生,獨特的設計在路上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這種設計輪轂最開始提供13英寸和14英寸可選,後來在1970年代變得越來越流行,其實在70年代初輪轂的結構剛度是有些問題的,後來阿爾賓娜將歐寶的著名工程師Alois Wiesinger挖來便解決了問題。

1971年,寶馬已經批准將20輻輪轂用於BMW ALPINA產品的標準配置,而3.0 CSL是這方面的先驅車型。到1975年,阿爾賓娜工廠就已經生產了超過12000個星狀20輻輪轂。

作爲與ALPINA緊密合作的一部分,寶馬還能夠自己組裝生產20輻合金輪轂,隨後的每個ALPINA車型(包括E21 3系)都採用20輻輪轂設計,這已經是非常經典且具有標誌性的ALPINA元素。

標誌性的ALPINA輪轂也在逐步升級改造,無論是鍛造還是金屬鑄造,還都秉承着最初的基本原理。1999年,當時寶馬集團負責研發的執行長沃爾夫岡·雷茲爾(Wolfgang Reitzle)教授想爲E53 X5來推出特別的ALPINA版本時,阿爾賓娜不得不對輪轂做出改造來適應SAV車型的重量。

因此,將20輻輪轂分成五組,每組4根輻條,以星形分佈。這種輻條的佈置也一直延續到今天,最新的車型就是阿爾賓娜基於G20/G21 3系開發而來的ALPINA B3車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BMWSKY寶馬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