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爲了適應大多數人的坐姿,防止高個子碰頭,座椅高度自然就刻意的調低(廠家做的)很多,因此身高180cm的朋友做進去也不會頂頭,而後排乘客也是如此,剛坐上小汽車,很少有人考慮空間問題,能坐進去就很好了。那時候汽車空間是非常小的,但是當時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能開上/坐上小汽車就已經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車沒變,人變了!以前60平的樓房覺得足夠用了,現在100平也不覺得寬敞。二十年前世面上最多的車型就是微車,出租車幾乎都是夏利、奧拓、福萊爾之類的車型。這類小型車自然談不上空間,只能說是遮風避雨而已。

那個年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什麼?摩托車、自行車。冬季-30℃也能騎摩托,大環境使然。有一天從摩托車換到了小汽車(夏利),真好!起碼冬天暖和,開着舒服,颳風下雨都不怕,四個輪子更安全,也比摩托車好多了!兩輪換四輪,是質的改變,質的跨越。剛開上/坐上小汽車,哪裏都新奇。相對摩托車來講,動力強、操控好、減震好、開着舒服、座椅舒適,空調暖風音響全具備,這時候根本無暇顧及空間問題,180cm的大個子也能塞進去,這時候是人適應車。上車時很自然的先探頭,整個過程用“鑽”字來形容比較貼切。

而爲了適應大多數人的坐姿,防止高個子碰頭,座椅高度自然就刻意的調低(廠家做的)很多,因此身高180cm的朋友做進去也不會頂頭,而後排乘客也是如此,剛坐上小汽車,很少有人考慮空間問題,能坐進去就很好了!後排腿部空間就是一個笑話,後排座椅角度調節那是不可能得,坐墊長短從來沒有人關心,總之最初的微型汽車就是解決了風裏來雨裏去的問題,能遮風避雨,鐵包肉強過肉包鐵。那時候汽車空間是非常小的,但是當時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能開上/坐上小汽車就已經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所以真的沒人去在乎空間,或者很少有人重視空間問題。畢竟世面上汽車都是這個樣子,車很少有人能坐上/開上。最初的汽車也是以“小”字著稱的,普遍認爲汽車應該要小一點。

就像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流行的西服配分頭一樣,大家都在穿。也就沒有人覺得不好看,反而會覺得很“ 潮”,今天的眼光去看90年代的西服,簡直是土的掉渣。

汽車也是如此,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汽車要求也不斷提高。最典型的就是舒適性,溫飽解決後就想要活的更舒服一些。汽車也是如此,不斷的提升舒適性。其中空間也是大家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尤其是國人特別喜歡後排的大空間。畢竟大空間家人乘坐更舒服一些,於是世面上的汽車不斷的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軸距不斷拉長,緊湊型空間直逼中級車。不僅空間要大,甚至開門角度都要大一些,方便上下車。在這樣的環境下,小空間車型難以生存,例如專門生產小車的鈴木汽車,全球市場唯獨中國市場萎縮 ,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

大家都在變的時候,不變的就會被淘汰。開慣了做慣了現在的汽車,再回首看微車會覺得車內空間令人窒息,這就是對比帶來的傷害。如同我們回首八九十年代的西服一樣,西服還是西服,但是人變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