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很多人怕遇到做臺諫官的故人,纔有“寧逢惡賓,莫逢故人”或“故人相逢,不吉則兇”的說法。到了宋代,“寧逢惡賓,無逢故人”在臺諫官員的推動下,進一步流行。

宋代時,官場上流行一句話:寧逢惡賓,莫逢故人。

還有另外一句類似的話:故人相逢,不吉則兇。

爲什麼官員們怕遇到故人呢?

一、“寧逢惡賓,無逢故人”的出處。公孫弘起家徒步,爲丞相,故人高賀從之。弘食以脫粟飯,覆以布被。賀怨曰:“何用故人富貴爲?脫粟布被,我自有之。”弘大慚。賀告人曰:“公孫弘內服貂蟬,外衣麻枲,內廚五鼎,外膳一餚;豈可以示天下。”於是朝廷疑其矯焉。弘嘆曰:“寧逢惡賓,無逢故人。”

這個故事出自《西京雜記》,漢武帝時期豬倌出身公孫弘做了丞相後,故人高賀前去拜訪,順帶拉拉關係。

公孫弘

公孫弘招待他時很簡單,“食以脫粟飯”,這可能是他的一貫作風,而不是有意怠慢高賀。

但是高賀不爽了,當場就提出不滿,後來逢人就說公孫弘生活奢華,“內服貂蟬,外衣麻枲,內廚五鼎,外膳一餚”,那些清廉儉樸都是裝出來的。

來自故人的造謠自然很有說服力,這對公孫弘的名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連朝廷也懷疑公孫弘表裏不一了。

劇照

由此公孫弘才哀嘆道:“寧逢惡賓,無逢故人。”

從此在官場上就開始有這樣的習語,這也是一種古代的官場文化。二、北宋臺諫官員的推動

到了宋代,“寧逢惡賓,無逢故人”在臺諫官員的推動下,進一步流行。

不但官員怕遇到故人,就是一般的百姓也怕遇到當官的故人,尤其是當臺諫官的故人親朋。

古代有負責監察百官的臺官、諫官制度。

劇照

臺官,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其職責爲糾彈官邪,監督官吏。

諫官,如諫議大夫、拾遺、補闕、司諫、正言,其職責爲侍從規諫,諷諫君主。

唐時,臺官與諫官分立。自北宋開始,臺諫合一,兩者事權相混,諫官也擁有對百官的監察權。

宋代臺諫官員,在一定時期內有“風聞奏事”的特權,即哪怕是聽來的謠言即可據此彈劾某官員,臺諫官員不受追究。

臺諫官員喫的便是監察官員的飯,所以他要是不彈劾官員便是瀆職失職。

總是揪着一個人彈劾,會被人懷疑爲有打擊報復的居心,所以他要面向所有官員,

但是經常彈劾監督官員也是很煩的,尤其是消息渠道匱乏,臺諫官員在上朝前會受“今天要彈劾誰?”的煎熬。

“舊說,臺諫當上殿,未有題目,五更不寐。”

臺諫官員在上朝前,會苦思冥想明天的議題,經常是半夜三更不睡覺,還在想明天要彈劾誰的問題。

那怎麼辦呢?

“平生親舊,一一上心。蓋唯親舊可得其詳,庶免風聞之誤。”

想來想去,臺諫官員會在腦海中將自己的親朋故人一個個理一遍,然後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素材。

從親故口中得來的素材肯定比道聽途說的靠譜些。

這也就意味着,故人會成爲臺諫官員利用的工具。

當你在他鄉遇到一個做臺諫官的故人,他對你十分熱情,這事很可能不是一個好事情。

“紹興間,某任言責,欲論一人,未得出處不葉公議與之齊者。偶一鄉人來訪,私謂得其人矣。敘契闊,接殷懃,甚歡。其人大喜過望,意汲引可必也。越兩日,章疏上,乃同前欲論者。降旨,即日押出國門。”

這是宋代筆記《清波雜誌》記載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作者周煇“親見之”。

所以很多人怕遇到做臺諫官的故人,纔有“寧逢惡賓,莫逢故人”或“故人相逢,不吉則兇”的說法。

其實不當是臺諫官如此,整個官場都有這樣的風氣。

劇照

官場裏面的事情是很難說清楚,當官必須要小心謹慎,時刻都不能掉以輕心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後來這事也發生了轉變,對老鄉也加以防範,因爲很多人在異鄉會被一些老鄉欺騙。

在官場裏,這種情況可能更普遍。

在極爲惡化的社會環境和官場環境下,親舊、故人可以是你飛黃騰達的助力,也可能是你萬劫不復的噩夢。

或許,你自己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親舊故人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