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起,彷佛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臺劇完全顛覆了以往狗血、霸道總裁、苦情、婆婆媽媽又臭又長這樣的標籤,開始顯露出批判、現實、直指社會問題與現象的一面。最近幾年,優質臺劇不斷湧現,直到今年初播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讓臺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豆瓣近17萬人評分9.5,各種好評和推薦讓早已被英美日韓劇抓走的眼球再次關注到臺劇。

這部劇圍繞着一場無差別槍擊案展開,兩年前一名年輕人衝進影院對正在觀影的人掃射,造成多人死傷。這樣的事情我們偶爾也會在社會新聞中看到,新聞大多會報道受害者的無辜與家屬的悲痛,加害者的冷血殘忍,以及關於加害者家人、背景、過往的各種揣測和傳聞。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與社會新聞關注的角度並不相同,它分爲六條線,從受害者及家人、加害者及家人、新聞媒體、辯護律師、精神科醫生、還有不瞭解真相的旁觀者六種人的視角出發來看待這一宗案件。受害者與家屬

關於受害者和家屬我們好像關注了很多很多,他們哭了幾次、說了什麼、臉色好不好......可是很快又有別的新聞發生,我們又開始關注其他的人。而受害者和他們的家人卻不能那麼容易的放下過去走出來,他們也需要經歷漫長的鬥爭與煎熬,又或者永遠被留在過去。觀衆們自以爲是的用廉價的同情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的騷擾他們一陣子,然後就各忙各的去了。關於他們身體和心理的創傷以及後續的療愈,我們這個社會和所有人都沒有做過任何幫助。加害者與家人

我們總是對受害者和他們的家人報以同情,因此而對加害者和家人產生強烈的敵對和仇視情緒。但我們從沒想過,不管加害者是否喪心病狂、冷血殘酷,他的家人其實是無辜的。可是民衆只想發泄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隔着電腦屏幕的情況下,沒有人知道一個個id背後究竟是誰,所以能夠更加肆無忌憚的口出惡言、謾罵詛咒。直到劇中加害者李曉明的母親說出“沒有一對父母是想要花二十年把兒子養育成一個殺人犯”,以及妹妹大芝所說的“你們殺的人,並不比我哥哥少”。我才意識到作爲不瞭解真相的旁觀者最該做的其實是保持沉默、相信法律。新聞媒體

好的媒體堅持追尋事件的真相,以良心的沒有偏頗的報道將發生的事情客觀的呈現到觀衆面前;無良的媒體則快速追捧熱點,甚至不惜引用模糊的字眼、截取爭議的片段來娛樂大衆,謀取利益。生活在信息如此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的意志與判斷能力,才能避免被媒體愚弄、成爲媒體手中一把殺人的刀。辯護律師

看了這部劇才能意識到人權律師這一職業的偉大之處。因爲客戶都是不被社會所接納包容的兇惡犯人,所以常常被失去理智的人們進行身體或者言語上的攻擊。而這些犯罪者中大部分來自社會底層,爲他們辯護很難賺到錢。普通的人權律師都是憑着一腔熱情、熱血和理想投身這個職業,他們爲的是憑藉自己微薄的力量,儘可能讓世界好一點點,他們的努力理應得到這個社會的支持與尊重。精神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是最瞭解精神類疾病的,人們生了病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向醫生求助,聽醫生專業的意見。但當他們在媒體面前向大衆科普相關常識,告知大家其實精神疾病患者幾乎不會主動攻擊他人時,卻幾乎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們,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明明科技越來越發達,醫學越來越昌明,人們的思想卻遠沒有跟上技術的步伐,一直停留在原地。這樣的狀況讓見慣了病人、完全熟悉瞭解精神疾病、經濟狀況與夫妻關係良好的精神科醫生也不願讓孩子降生在這樣病態的世界上,這本身就是病態的。旁觀者

人永遠改不掉喜歡對自己並不瞭解的人事物發表見解的陋習,而在發表見解的時候又永遠帶着因教育、家庭、成長背景所形成的自身固有的偏見,偏見就像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永遠壓在那裏。可如果沒有了先入爲主的偏見首先直接接觸到某個人,熟悉之後再去了解他背後的故事就會變的容易許多,甚至能夠理解並且包容。當自己也遭遇同樣的狀況、面臨同樣的問題時就更加感同身受了。就像思悅可以毫無芥蒂的接納大芝,因爲她同樣有一個精神出了問題的弟弟,她的弟弟同樣被認定攻擊了別人。思悅當然是一個善良的女孩,如果沒有這些前提她大概也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排斥大芝,但也不會那麼容易和自然的包容她,這就是人性。

電腦、手機與網絡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樂趣,科技的發展本是爲了讓我們生活的更好。並不是爲了讓我們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去對不瞭解的人事物指手畫腳,更不是爲了讓我們可以匿名在網絡上隨意發泄內心的陰暗與齷齪。願每個人都能約束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