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派五大家”所代表的民國各類武俠小說,作品風格各異,蘊含着哲理化、藝術化的想象,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巨大,爲後來的武俠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範式。港臺武俠,各表一枝,香港有金庸,臺灣有古龍。

近日,永遠的人文與家國情懷——紀念金庸先生學術研討會在金庸家鄉浙江海寧舉行。在“後金庸”時代,遙敬“大俠”。

一夢春秋,一夢江湖,江湖不見金庸,先生走後的一年裏,那個武林已然式微?

武俠傳統:情懷深遠

中國人自古有武俠情懷,因爲武俠裏頭有傳統魅力,有中國人的樣子。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部《火燒紅蓮寺》,破國產電影賣座紀錄。此後連拍18集,帶動武俠片第一個創作高潮,也帶動了武俠小說創作的一個熱潮。

《火燒紅蓮寺》原著叫《江湖奇俠傳》,被稱爲中國第一部正宗武俠小說,作者是平江不肖生,是中國武俠小說鼻祖級的人物。

在他之後,出現了武俠五大家:還珠樓主、宮白羽、鄭證因、朱貞木和王度廬。

還珠樓主曾被譽爲"現代武俠小說之王",代表作品《蜀山劍俠傳》,與"悲劇俠情派"王度廬、"社會反諷派"宮白羽、"幫會技擊派"鄭證因、"奇情推理派"朱貞木共稱"北派五大家"。

“北派五大家”所代表的民國各類武俠小說,作品風格各異,蘊含着哲理化、藝術化的想象,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巨大,爲後來的武俠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範式。

興盛時期:百花齊放

五六十年代,港臺武俠百花齊放,燦若星河。

以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而獨步一時的司馬翎;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的臥龍生;還有臺灣鬼派開山掌門陳青雲這些都是臺灣武俠的代表人物。

被譽爲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的梁羽生,小說語言文采飛揚,字裏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息,故事中又常常運用詩詞歌賦,刻畫場面氣勢磅礴。他創作的《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絕對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1959年,金庸自辦《明報》,爲促銷量,連載《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大獲成功,掀起全港武俠熱。

國外諸多中文報紙,都來轉載,等香港刊發之後,國外記者坐飛機帶回。但到小說緊要關頭,有報館爲搶先刊登,直接用地下電臺設備,拍電報傳送內容。

可見金庸小說之火熱,他是當時公認的“武林盟主”。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他塑造的江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放在百年的長度裏看,都沒有這樣一個人能創造海內外中華兒女共讀的‘超級神話’。”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秀明評價說。

金庸封筆:熱潮淡褪

港臺武俠,各表一枝,香港有金庸,臺灣有古龍。恰如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的“北喬峯”“南慕容”風頭並茂。

1972年,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在《明報》即將連載結束,寫信邀請古龍接筆。

信送到時,古龍興奮異常,匆匆讀完,半天一語不發。他深知這封信背後的深意,那是一代武林盟主退位前,欽定了一個接班人。

此後,古龍爲《明報》創作《陸小鳳傳奇》,掀起熱潮,成功接棒,成爲武俠界的第二代盟主。

古龍逝世後,人們時常感嘆:現在的武俠小說,只剩溫瑞安獨撐大局。

溫瑞安寫武俠,創作靈感多從電影中來。溫瑞安1973年創作出《四大名捕》,在業內封神,之後被多家影視公司多次改編,成爲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九零年代,精研周易、佛理、各家思想的黃易,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臺兩地。代表作《大唐雙龍傳 》《尋秦記》以玄幻、穿越等新元素風靡一時,對後來的網絡文學也產生極大影響。

“後金庸”時代:網絡文學方興未艾

其實,金庸、古龍之後,曾經風靡華人世界的大衆文學——武俠小說,已經自巔峯時期的百花齊放,淡褪到逐漸的黯然無光;當各種強勢傳媒和流行文化佔據市場,失去光環的武俠小說已淪爲閱讀領域的弱勢族羣。

現如今,網絡文學方興未艾,玄幻、仙俠、修真漸漸充斥着當代人的眼球。唐家三少、天蠶土豆等新一代網絡作家深受當今衆多年輕人的熱捧。

網絡文學,作爲互聯網時代新興的文學形態,在中國發展迅猛。據統計,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絡文學用戶達4.55億,2018年重點網絡文學總體營業收入超過300億。且圍繞網絡文學IP,逐步形成了網絡文學閱讀、出版、影視、遊戲、動漫等文化產品產業鏈。

人氣網絡小說作家“天蠶土豆”表示,自己的讀者大多就是青少年,小說主角年齡層次會讓讀者有很大的代入感,因爲大家都覺得自己可以化身爲主人公,想要變得那樣成功,那樣的充滿力量。

對比火熱的玄幻仙俠小說,如今的武俠小說已然偏居一隅,無人扛鼎。

“萬水千山縱橫,豈懼風急雨翻。豪氣吞吐風雷,飲下霜杯雪盞。”依然有人難忘武俠,難忘那個以夢爲馬,仗劍天涯的江湖。

大師身影飄然而去,“後金庸”時代的武林,今後該由誰來續寫傳奇?

來源:中新社浙江分社,部分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