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州北面:4月21日,淮军进攻钱溇,攻克太平军营垒。20日,黄文金部得到守军告急后,率军2万从由东南方向来援,广德、泗安亦有太平军万余人从西北方向增援,两路援军回合后,对长兴外围淮军构成反包围态势。

太平天国的落日之战——湖州争夺战历史探究者

5小时前

最后的堡垒

1864年3月30日,杭州失守,湖州成为太平军在浙江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4月,浙江、苏南各地撤退的太平军纷纷退向湖州,各路将领在德清集会,紧急商讨下一步军事行动。会后,所有将领达成一致决定,分兵为二:一由侍王李世贤、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戴王黄呈忠、来王陆顺德率大军自德清经昌化,进皖南,然后入江两筹粮、募兵;一由堵王黄文金、辅王杨辅清、佑王李远继、匡王赖文鸿、昭王黄文英等留守湖州牵制清军主力,并策应天京方向。


为抵御清军即将展开的进攻,堵王黄文金、辅王杨辅清督军在湖州外围附近二三十里的村镇构筑防御工事。以外围菱湖、东林为第一道防线,袁家汇、荻港为第二道防线。湖州周围的思溪、双福桥、晟舍、超山等地都以重兵镇守,并与长兴、泗安、梅溪、安吉连营数十里。

1864年4月9日,清将杨昌俊、朱明亮等部自杭州攻陷武康;10日,清将高连升等攻陷德清;同日,归王邓光明在石门举城降清,石门为清军所得。之后,清军开始逼近湖州。左宗棠见湖州以北防御严密,便计划从湖州以南展开进攻,于是,刘连升率水师各营进逼德清,高连升所部进逼湖州西南,刘树元所部进窥湖州东南。

进攻湖州的清军,除左宗棠部湘军、洋枪队“常捷军”外,还有来自汀苏的淮军郭松林、潘鼎新部,另外在海宁降清的原会王蔡元隆(降清后改名蔡元吉)部,在桐乡降清的何培英部,在石门降清的原归王邓光明部也一并加入战事。一时间,湖州城外清军云集,各路人马跃跃欲试,纷纷急于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暴乱中向朝廷邀功献媚,为自己未来功劳簿增加熠熠生辉的一笔。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小小的湖州城在最后时刻见证了天国王朝最后的拼死挣扎,也打碎了清军各路将军邀功献媚的政治秀场。


酣 战

1864年4月13日,高连升部湘军发起进攻,在离湖州40里处烧毁太平军战船千余只,湖州之战拉开序幕。4月18日,刘连升所部进攻菱湖,攻破守军营垒一处.尔后蔡元吉部进驻灵山,高连升部进扎埭溪,以为后援。此时,除了北面的长兴,西南面的安吉、孝丰还在太平军手中外。湖州四周尽皆为清军所得。

湖州北面:4月21日,淮军进攻钱溇,攻克太平军营垒。24日,李朝斌部陷杨溇。淮军潘鼎新部进扎湖州城东的南浔、震泽,与湘军联合作战。之后聂桂荣又率淮军水陆5营驻扎在滨湖的吴溇,与潘鼎新部相互声援。

4月27日,太平军反攻埭溪,被高连升部击败。 4月30日,佑王李远继率军数万直扑埭头镇湘军营垒,双方鏖战竟日,太平军战败。尔后太平军刘得义部万余人欲抄袭高连升营垒之后,但途中与杨昌浚部清军发生遭遇战,刘得义战死,该路太平军溃败.

5月9日,清将刘连升、蔡元吉率水师继续向菱湖进攻。菱湖是太平军在湖州外围的重要军事基地,有重兵驻守,清军水陆并进,遭守军顽强抵抗,双方均损失较大,清军攻势被迫终止。19日,清军蔡元吉部再次进攻,守军无力抵御,清军大获全胜,连破太平军营垒10余座,缴获炮船4艘。菱湖守军告急后,湖州城内太平军立即出援,分数路袭击清军刘连升在菱湖一带的营垒,但均被击败,菱湖终为清军所得。5月20日,蔡元吉乘胜攻克荻港,同日,高连升部则攻毁东林山太平军营垒5座.21日,湘军又分三路进攻湖州城外太平军黄十四部,黄部兵溃.湘军湖州外围频频获捷,湖州压力徒然增大。


5月26日,杭州知府李邦达督率邓光明部及王月亮,进驻妙喜镇,太平军黄文金与杨辅清率军万余来攻,湘军猝不及防,为太平军所败.高连升闻妙喜镇告急,急遣三营湘军增援,又被太平军设伏袭击,援军溃败.王月亮、邓光明奋力冲出重围,退至埭头一带。

6月4日,湖州太平军进攻卡生桥,被蔡元吉洋枪队伏击,伤亡惨重。17日,两军再战,相持不下,总兵刘树元移师菱湖防守,蒋益澧部3营淮军增援卡生桥。23日,太平军杨辅清、李远继部分七路围攻蔡元吉营垒,双方大战5时,太平军未能得手。因长兴守军告急,杨辅清不得不放弃反攻,退守城垣。

6月10日,长兴守将襄王刘官芳、昭王黄文英、乐王谭应芝部数万将湖州以北吴溇淮军逐退,并推进至陆家湾、丁公桥一线。潘鼎新率军反攻,击败太平军,攻毁丁公桥、天至桥太平军营垒。13日,淮军将领潘鼎新命唐宏成部进攻吴溇,聂桂荣部为后援,经过激战,淮军夺回吴溇。6月14日,淮军又分三路齐进,击败自中塘、轧村、织里等处来援的太平军,攻毁太平军营垒两座。两个月时间内,湖州城东的太平军的据点尽为淮军所克。

为了切断湖州与安徽的交通线,防止太平军从东北方向的来援。李鸿章令郭松林、刘士奇、王永胜、杨鼎勋等率30营淮军进攻长兴,李朝斌率水师于夹浦口参加会攻。6月12日,淮军水师由洞庭西山乘风驰抵长兴夹浦口,逐退守军后占领乍浦。14日,郭松林部抵达长兴,攻破外围营垒后逼近长兴近城。15日,淮军水师抵达东北后漾村,与步军会合。长兴守将为太平军悍将刘官芳,面对淮军压境,他一面加紧巩固城防,一面迅速向湖州求援。20日,黄文金部得到守军告急后,率军2万从由东南方向来援,广德、泗安亦有太平军万余人从西北方向增援,两路援军回合后,对长兴外围淮军构成反包围态势。


6月25日,郭松林率军出击,兵分两路进攻鸿桥、跨塘桥等处援军营垒,首先击溃黄文金部援军。同时,淮军水师李朝斌部也击败西北方向的太平军援军。26日,杨辅清、黄文金部再与淮军激战于长兴外围,再败。27日黎明,在解除援军威胁之后,淮军开始攻城。先以洋炮轰塌城垣10余丈,尔后发起冲锋,刘官芳率军奋力抵御,击毙淮军众多,但无法扼制颓势,太平军余部突围退守泗安。

反 击

湖州西北方向,7月6日夜,刘璈部湘军潜师越岭,悄然进抵孝丰城边。待全军集结后,湘军偷越城壕,直扑县城,讯速登城并击溃城头守军,太平军惊慌失措,仓皇败退,湘军生俘感王陈荣。7月21日,湘军又乘胜分路进攻安吉,被太平军击退。

7月上旬,蔡元吉部进扎东埠,意图切断湖州城与西南营垒的联系,黄文金乘其孤军深入,在思溪、双福桥筑垒,尔后发起进攻,一举切断蔡元吉部饷道。高连升闻迅立即率军救援,由于地形不熟,被太平军伏击,高连升部大溃。随后蒋益澧部继续增援,与太平军力战。

7月23日,湘军大举进犯思溪、双福桥,守军不敌,面临溃败,所幸援军及时赶到,太平军转败为胜,湘军被逐退。7月24日,蒋益澧会同外国联军再攻思溪、双福桥,被黄文金部击败,常捷军伤亡过百。28日,不甘心失败的蒋益澧再与黄文金部激战于湖州东南,再次被击败。30日,将益澧和常捷军用洋炮猛轰双福桥,亲督湘军进攻,仍被黄文金击退。8月3日,蒋益澧先在思溪、双福桥之间抢筑浮桥3座,用以接济被围的蔡元吉部,尔后,分兵接着进攻思溪、双福桥,常捷军沿河助战,并以轮船载开花炮轰击思溪八角亭。黄文金沉着应战,坚守不出,待敌军行至浮桥中段,发炮轰击,渡河湘军遭受重创,蒋益澧急令洋将德克碑与李连荣渡河增援,又遭太平军反击,大败而归。同日,刘清亮部对思溪的进攻也遭受严重挫折。


蒋益澧屡攻屡败,以“思溪、双福桥势难力攻”,决定避实击虚,抄袭守军后路。8月7日,高连升部进扎荻港中洲,徐文秀部也抵达双堂子。8日,蒋益澧亲赴荻港督战,又被黄文金击退。9日,洋将德克碑、日意格率浅水轮船赴荻港会攻,在大炮狂轰之下,突破太平军防线,攻毁太平军营垒3座,是夜,太平军部分水师投降。14日,蒋益澧自荻港分路进攻袁家汇,中外联军用洋炮轰塌防御工事,久困于思溪的蔡元吉部见有机可乘,便挑选精兵500人,由游击杨应龙率领,企图乘双方酣战之际突出重围。但突围之路荆棘重重,由于太平军包围严密,又对蔡元吉部层层抄袭,便蔡部损失惨重,所部7000余人,逃出生天者不及千人。

8月17日,湘军乘淮军攻下晟舍之际,再次猛攻思溪、双福桥。黄文金部苦战多日,虽多次获胜,但损失难以补充,彼时湖州各个方向均告急,各路守军无法相互援应,晟舍失守消息传来,黄文金部更加孤立无援,只好率余部退出思溪、双福桥。湘军攻下坚垒之后,兵锋直指长超山、升山、袁家汇等地。

思溪、双福桥大战同时,淮军和太平军在湖州东南方向的晟舍也展开激烈争夺。7月23日,潘鼎新部在晟舍安营扎寨,7月27日,淮军发起攻势,炮船将晟舍北街及临河一线太平军营垒摧毁,太平军援军赶至,自西发起反击,依靠两河为壕,以洋枪阻击,淮军攻势受阻。7月28日,淮军水师李朝斌部从太湖赶来增援。30日,淮军发起猛攻,太平军顽强抵抗,淮军未能取得进展。8月2日,淮军水陆协同再攻晟舍,再被守军击退。8月12日,淮军迂回至晟舍北路,昼夜抢筑浮桥。14日,淮军由李朝斌、张景梁水陆发起佯攻,潘鼎新则率部从浮桥上发起主攻,太平军晟舍以北原以水路为屏护,防御营垒较弱,未曾判断淮军主攻方向,故而大败,淮军从北一路攻毁太平军营垒11座,守军溃败,晟舍易手。


湖州西北方向:7月23日,郭松林由长兴进低吕山,太平军已在此坚守多时。25日,郭松林率军进攻吕山太平军营垒,淮军拼命仰攻,虽然参将廖玉林战死,但淮军攻势不止,吕山营垒终被攻破,太平军失败后退向尹隆桥,与淮军隔河相峙。由于,湖州西北方向交通可通皖南。7月30日,在思溪、双福桥正激战正酣之时,黄文金仍然抽调援军向尹隆桥方向增援。7月31日,尹隆桥得到增援的守军向淮军发起反击,击毙提督陈忠德,一时打乱的淮军进攻准备。李鸿章恐郭松林部有失,即飞调淮军驰援,双方暂时进入相持局面。

撤 退

7月19日,天京被围城两年有余的湘军攻克,太平天国形式上宣告灭亡。李秀成掩护幼主洪天贵福从天京城内突围而出,途中因将好马让给幼主,不久被俘。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作为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太平军诸王首领,其军事、政治才能居诸王之冠。若能突围而出,领导余众,太平军尚有一线生机,其死,余部拥兵自重,各自为战,甚至再度内讧,最终无法逃出覆灭的命运。


1864年7月29日,从天京突围而出的幼主和洪仁抵达湖州,与尚留守湖州的将领商讨复兴太平天国的战略规划,诸将都认为湖州四面受敌,守军兵少粮尽,湖州非成王立业之地,因此决定放弃湖州,转战江西建昌、抚州,与李世贤、汪海洋、陈炳文等部会合,再图振兴。随后,在8月4日,黄文英开始率部护送幼主先行离开湖州,转向广德。

随着湖州太平军开始分步撤离,太平军在湖州的作战意图已由坚守转向延缓清军攻势、掩护主力撤退。李鸿章也察觉出湖州已渐为空城,因此进攻湖州更加急迫。淮军开始集重兵扼堵浙皖交通线,由刘秉璋部进扎湖州要隘湖口,张树声部进逼织里。刘铭传部赴建平县到广德州一线堵截,刘盛藻负责接应。同时郭松林则倾力攻打尹隆桥。太平军在尹隆桥南岸筑垒10余座,桥头筑石卡及月墙一道,“于月墙增立两营,并于外掘壕两道,宽约二丈,引入河水,深可灭顶,排钉木城,绕垒五匝,外加梅花桩数十层,防守极固”。郭松林也调来炮队,以增强火力。


8月16日,淮军猛扑尹隆桥营垒,遭守军痛击,郭松林也被打伤。趁淮军正面强攻,黄文金率数千人绕吕山后路八字桥,企图截断淮军粮道。20日,郭松林分兵前往李家巷抢筑营垒,辰刻与太平军发生遭遇战,淮军大败,参将何锡恩战死。21日,太平军自尹隆桥至八字桥一线向淮军发起反攻,遭淮军顽强抵抗,列王黄十四战死,太平军攻势受挫。26日,深感天国大势已去的湖州南门守将陈学明率众数千向湘军蒋益澧部投降,湖州城防洞开。8月27日,淮军潘鼎新会同湘军刘树元部攻陷升山,同日,长超山、袁家汇亦落于清军之手。8月28日,黄文金、洪仁、杨辅清、李远继等最后撤离湖州,向广德方向转进,湖州之战持续5个月,最终以太平军被迫撤离而结束,它也成为太平天国在苏浙覆灭后被清军最后收复的城市。

末 路

太平军10万余人在撤出湖州转进广德后,又南走宁国,被各路清军围追堵截,9月5日,悍将黄文金在浙江昌化白牛桥伤卒,昭王黄文英统领余众,因无力服众,各部将领自求出路,已成流寇之势的太平军终在清军追击之下损失惨重。黄文英领余众突破清军重重包围进入江西铅山、广丰后,又遭左系湘军打击,所部被各个歼灭。


虽然湖州撤出的太平军主力覆灭,但先期在南方发展的太平军余部汪海洋、李待贤等部又转战福建,一度也曾声势浩大。但因内部分歧,汪海洋最终对威望最大待王李待贤痛下杀手。之后汪部太平军在清军围追堵截之下流窜至广东,最终于1866年2月份在广东嘉应州突围至黄沙嶂后被清军追及而全军覆没。至此长江以南的太平军嫡系部队被完全肃清,而江北的原陈玉成部下的赖文光等则融入捻军作战,于两年后在山东覆灭。

太平军历时18年,延烧18省,最终为清廷所平。历史总在兴乱中交替往复,大清王朝在渡过最大的危机后,开始进入“同治中兴”的时代。然而就如同自然万物生老病死一样,清王朝暮气已沉,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当太平天国覆亡几十年后,面对南方各省的再度“背叛”,它再也没有选择努力挣扎,毕竟上一次经历太痛苦,这一次还不如平静接受“死亡”……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