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個心理諮詢個案

有個心理諮詢個案,求助者男士,已婚,工作穩定,痛苦於被母親“控制”,舉例母親來照看孩子時,不敲門進入他房間,還會安排他的生活工作事宜。據瞭解,求助者小時候學習好,高考志願、工作選擇、戀愛婚姻,都有母親的參與及決定。

拋開其他不談,我們僅從歸因方式來看看思維方向選擇對於問題解決影響。

求助者對問題歸因很簡單,認爲母親過於強勢,控制着自己生活,干涉過多,導致自己不舒服,也就是說自己苦惱多來自母親控制,這在心理學被稱爲“外歸因”。

對此,我們可以說求助者“母子關係不良”。

從橫向思維方向看,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會提出什麼問題來。

橫向思維呈現寬度,類比與聯想

心理問題的出現,與自我注意力狹窄有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思維固着於某一點,單一線性思維特點比較明顯。

針對這個個案,需要拓展橫向思維,用“關係”這個魔棒拓寬注意力幅度。

比如,繼續提問他,父子關係如何,父母關係如何,夫妻關係如何,人際關係如何,工作關係如何,這樣由作爲症狀表現的“母子關係”引導到工作生活各方面,看看這些橫斷面上求助者是如何與外界打交道的。

目的當然是啓發引導看到自己的人格特點,處事方式,不是僅僅通過抱怨母親緩解焦慮,而是看到自己問題,進而思考自己做些什麼來改變。

橫向思維找心理問題原因,教科書給出“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可以簡單歸納爲內外因。針對個案,外因是社會宣揚孝道,自己需要母親幫忙帶孩子,內因則是男子漢幹事創業階段壓力大,個性特點壓抑不願意表達。

還有一個症狀診斷問句“BASIC-ID”技術,可以視爲橫向思維,即行爲、情緒、感受、意象、認知、人際關係、身體及用藥等。

針對個案,語速正常,情緒稍焦慮,感受到隱忍痛苦無助,意象爲想獨立又依賴的迷路孩子,自我功能較弱小,人我邊界清晰度不夠,人際關係處理不好,身體尚好。

橫向思維在生活中使用更加廣泛,比如寫作、演講、解決難題等。類比到各種情形,用作解決問題出路;聯想到什麼,引發內在思考;橫向比較人事物,激發動力。

縱向思維呈現深度,時間與發展

如果說橫向思維類似不斷開挖很多口井,縱向思維則是深挖一口井,打破砂鍋問到底。

從時間角度看縱向思維,比如個案的歸因,可以用“素因、誘因、維持因”來理解。素因特指個體早期生活經歷,包括家庭親子關係,誘因是引發困惑的過去事情,維持因是讓問題和症狀保持下來的各種當下因素。

這個個案來看,討論素因、誘因只是解釋,無法改變,維持因的討論更加有了意義,比如認爲被母親控制,可能是依賴母親的反面,作爲成人有能力改變而不去改變,會是因爲潛意識不願改變,討論這些可改變的因素纔有意義。

從精神分析理論看心理發展,就是“小時候親子關係——人格形成——人際關係”脈絡,心理問題的出現也即是不良人際關係的體現,實質是小時候親子關係“移情”到當下各類關係的過程。

用搜集信息提問的“6W1H”技術看,可以分作內外因理解。本個案中,外因包括:什麼事情,什麼時間,什麼環境,涉及什麼人。內因包括:個體特點如何,個體認爲什麼原因,事情如何變化發展的。

縱向思維類似操作性條件作用,利用獎懲後果來促使行爲的增加或減少,也就是表現爲強化。

批判性思維呈現高度,目的與需要

能用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思考問題,就形成思考平面,可應對許多常見問題,但是還要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比如看到有人不斷挖井,把一口井挖得特別深,要問問挖井的目的是什麼,在這裏挖井是合適的嗎。

這就是說處理問題時,要牢牢把握目標和需要,否則南轅北轍,出力不討好。

比如個案中,要討論衆多煩惱中需要解決什麼,最急迫的是什麼,圍繞什麼問題討論,換句話說,對方最想要滿足的是什麼。

“人際黃金法則”告訴我們,按照自己想要的去滿足別人,去做事情,這看似很好了,可是還不夠,想要助人自助,想要人際和諧,還必須使用“人際白金法則”。

這個白金法則就是按照別人想要的去滿足些人,去做事情,也即是“滿足對方的需要”,這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你做了什麼不重要,你做的滿足了對方需要才重要”。

批判性思維核心就是反思自我中心主義,各種人性特有傲慢與偏見,關係問題中思索“我做的究竟是別人想要的還是自己想要的”,圍繞需要做文章,而不是率性而爲。


結尾

橫向思維是看到眼前各種關係,縱向思維是就當下問題分析各種原因,而批判性思維則是把握問題呈現的目的與意義,我們付出努力是否圍繞目標和需要進行。

用座標系來表達,縱橫成面,加上批判性思維高度,寬、深、高全具備,纔是立體、全面的思維繫統。

用挖井作比喻,就是橫向思維在挖許多口井,縱向思維不斷下挖一口井,批判性思維檢視挖井符合需要否。

橫向思維是橫斷面,使用類比、聯想、關係、聯繫等技術,看到各種現象,拓寬視野;縱向思維是縱斷面,使用強化、發展、時間、原因等技術,看到根源變化,深入啓發;批判性思維是海拔水平面剖面圖,使用質疑、矛盾、辯證、人性等技術,看到目的所在,滿足需要。

我們要去努力做立體思維的人,有寬度有深度有高度,而不是侷限於一點一線一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