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下的爭吵現象

疫情防控期間,昨天在學校校區入口見到這一幕,保安用手持測溫儀檢測一位男子,測完溫後,結果男子不走了,最後倆人爭吵起來。
原來男子認爲測溫設備距離自己身體過近,萬一有不正常的人被檢測使用過,容易傳染給自己,應該換用遠距離測溫設備,要求保安人員重視起來,儘快更換。
保安不過是值班人員,解釋這是領導配發的,自己只能用這個檢測。
男子不依不饒,聲音漸大,開始吼叫,認爲自己建議不被重視,簡直草菅人命。
保安開始比較冷靜,慢慢情緒被感染,也呈現激動狀態,二人開始爭吵,忘記了初衷。
生活裏面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好多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小刺激大反應,甚至大打出手。
遇到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處理,來迅速化解干戈,避免情緒失控呢?
這正是本文想討論的情緒管理話題。

我們是和頭腦裏的形象打交道

情緒是心理現象,看似由外界事情引起,其實完全在大腦中形成,好似一篇美文,所用字詞都是大家認識的,只不過是人家大腦的產物。
這就是科學心理學教材中“心理”定義:心理是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更通俗且透徹的解釋可以這樣,心理就是被感知到外界人事物,在我們大腦中呈現的“形象”。
比如,我們之所以和別人搞不好關係,是因爲我們大腦形成了這個人的特有形象,這個形象與實際這個人差距過大,出現偏差和失真,導致衝突。
再具體說,我們看到的是我們想看到的,我們不是和真實的人打交道,而是在和我們頭腦中想象的那個人打交道。
這就是心理的真相,由此纔可以理解人際衝突爲何如此之多。
看開頭這個衝突事例,男子原本是出自好意提建議,可是盛氣凌人的態度給了保安有了不友好形象,反過來保安的話語被男子理解爲敷衍,也在大腦裏形成不友好形象。
他們不是和真實人打交道,而是和自己大腦中這個人的形象打交道。不幸的是,這個形象是帶有敵意的。
真實的人是立體的,各有苦衷或者難處,各有優勢或者特長,可我們卻選擇性看見,只看到我們能接受的那一面,進而形成大腦形象。

判斷心理狀態做好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就是識別大腦形成的這個形象,與客觀實際的吻合程度,最後理性判斷這個人的心理狀態類別,採取合適應對措施。
比如開頭這個男子與保安衝突,假如我們是保安角色,聽到男子開始抱怨,先給解釋規則,這是講道理。
如果男子不聽,繼續抱怨,這時候就要迅速判斷,這個男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者不正常。
最開始的耐心解釋,是大腦假設對方是心理健康者形象,現在一看不對路,就要趕緊切換新形象。
這個新形象就要換成心理不正常形象。原因很簡單,是個正常人,人家不會糾纏此事。
面對一個心理不正常的人,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這個人人知道,就好比突然遇到一個瘋子,衝我們張牙舞爪,連喊帶叫,我們都知道如何辦。
第一,“不說話”,咱惹不起,可以躲得起。
我們趕緊閃人,不接茬,不說話,不理睬,別招惹瘋子,“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第二招,“順着說”,主動示弱,以弱勝強。
在上述事例中,保安被糾纏,但是不能離開崗位走開啊,這時候就要用這招,順着對方說話。就比如被瘋子逼問,誰是天下第一呢,我們要說,“你是天下第一,要是你說自己天下第二,沒人敢說是天下第一。”
千萬不能和瘋子爭吵,否則外人分不清誰比誰更瘋。

情緒管理就是管理人的形象

情緒管理天天遇到,具體應對不算難,比如我們真的遇到瘋子,不會和他計較。
但是難在判斷對方是不是瘋子,生活中很多人只是心理上短暫的不正常心理狀態,識別起來纔會更加困難。
比如,一個處於憤怒中的人,如同失控的野獸,我們都說其智商是零,可我們知道傻子智商也不會是零,這個憤怒人就要被快速識別爲“心理不正常”。
既然心理不正常了,無論順着說還是不說,也就都可以,否則我們大腦那個正常人的形象不改變,就會用正常人形象打交道,結果徒勞無益,或者自討苦喫。
這就是那段著名祈禱詞,“給我一顆平靜的心,讓我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給我一顆勇敢的心,讓我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人,給我一顆智慧的心,區分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的是不能改變的!”
迅速區分出來對面的這個人,在我們心裏的形象,心理狀態到底是正常還是不正常,這纔是最重要的。
情緒管理,是管理與人打交道,本質就是管理我們心中這個人的形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