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突然接到了发小的电话,告知我她妈妈昨晚去世了。是肝癌晚期,确诊后住了半年院,病情好转加之春节临近,就出院回老家休养。谁知休养期间因疫情无法正常配药,病重时联系了各方医院也没找到能收住院的地方,最终在老家去世了。

发小打电话时很平静,我在听到消息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不知道说什么,也没办法安慰,好像所有安慰的话在这时候都是轻飘飘的。我无法感受发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只是头脑层面知道她一定很难过,我应该要说点什么。但这种时候,任何话语似乎都苍白无力。

后来,发小断断续续会在微信找我聊天,每当谈及到妈妈时,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能真正陪伴到她,让她觉得心里稍许的宽慰。除了会说“我在,我陪你聊天”之外别无他法,真的是又焦灼又无力。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共情能力其实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很深。但我们经历的所有的学习都不会教你这一点,也没有考试会告诉你,你的共情能力及不及格。


爱的人在哭泣,我却只会说别哭了|心理学:怎么培养共情能力?


01.什么是共情

共情,也叫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它体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指的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正如学生时代我导师在临床课上曾说过的:共情是看到那些站在黑暗冰冷的湖中的人,你从岸上走下湖去,一步一步靠近Ta、touch到这湖水有多么冰冷的过程。

与惋惜、怜悯或者同情不同,共情更多地使人从“获得关心的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给予关心的人”为中心。共情并不是想当然地提供我认为对你有帮助的东西,而是“去感受他人的感受、思考他人的思考”。


02.为什么要具有共情能力?

共情是一件离我们很近、甚至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事情。我们与身边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共情,陪伴他们度过高潮和低谷。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会与不甚相熟的人们产生共情。

共情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通过共情,我们与他们、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链接。正如Hoffman教授认为的,共情能力是一种人类生而具备且必不可少的能力。

可共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多数对他人情绪敏感又反应强烈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太能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能力过强。但事实上,这与真正的共情有本质上的区别:共情的出发点是为他人的利益,而不是为自身的利益——共情是为了理解、体谅和缓和他人的苦难,而并非是出于自我保护。


爱的人在哭泣,我却只会说别哭了|心理学:怎么培养共情能力?


03.共情能力的分类

共情是一个关乎日常人际关系、但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了解到的信息也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了解自己目前的共情能力发展得如何、该从哪些角度来看待共情,对于培养共情能力而言是十分必需的。

情绪共情认知共情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共情:

  • 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是我们在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的一种共情,它是指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
  •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涉及的是另一个层面,我们不再共享情绪,而是从对方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和看待Ta正在经历的事情。



欢迎关注***“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

7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