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发现,接近性、联络频率和社会认同支持这三个因素都能够预测友情的持续时间,即两个人越接近、越经常联络,给对方社会认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会越长久。W心理学家发现,大量的社会认同支持也往往来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个群体内的朋友,但他们能够对你的社会身份进行确认,比如他们会说“你在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太棒了”,或者“你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成年人的友情是不容易的,一边在流失过去的朋友,一边又难以开启或维持一段新的友情。那么,如何才能开始并维持一段友情呢?

如何能使成年人的友情产生和持久?

1. 开启友情:非主动接触

心理学家指出,开启一段友情需要3个条件:

一是接近性,指物理上的接近;

二是反复的、无计划性的互动,你们要有经常接触的机会;

三是能够鼓励人们放下防备、对彼此吐露真心的环境。

其中,接近性和互动使你们得以熟识,自我暴露、对彼此吐露真心则使你们从熟人变成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大量的“非主动接触”都是一段友情得以开始的关键。它指的是,一些人自然地反复在你身边出现,同学、同事、邻居等。

心理学中也用“多看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多看效应指的是,单纯的反复暴露就会影响你对被暴露物的印象。实验显示,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复暴露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好感。而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就是负面的,反复暴露则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反感。

我们没有特殊印象的陌生人,一旦反复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对其的好感程度就会超过那些不经常出现的人。这是非主动接触会促使友情开始的原因。

但在成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像小学、中学阶段那样,和身边的人有长期、持续、且频繁的互动;工作以后,我们经常离职,和同事的关系不容易真的走得很近。因此,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有可能的交友场所是所在的社区,或者参加健身课程、俱乐部活动。

成年人的友情不容易,谁不是一边失去老朋友,又一边在找新朋友

2. 友情真正开始建立的关键:自我暴露

而当两个人由于接近性和大量的互动而开始熟识后,他们还算不上是“朋友”,而只是“熟人”。从熟人关系走向友谊的关键,是自我暴露。

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个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当你们保持经常的见面后,有一方会先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测试”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回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开友情的钥匙。

在青春期时,朋友间的自我暴露是非常迅速和猛烈的,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适度。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即如何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使人们达到“人际上的亲密”。结果发现,发展出友情的关键是“循序渐进地暴露私人信息”——即便是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里也是如此。

“分享需要适度,过度分享会被认为是片面的、压倒性的、不恰当的社交。”那么,如何辨别出自己的分享是过度的呢?观察对方的反应是一个好方法,如果你发现对方有些紧张、不安,或者不知道如何接话,就说明你可能在进行过度的自我暴露。

心理学家试验了多种沟通的模型,最终开发出了一个在短时间内最容易交到朋友的问题模型,其中包括3组问题,每组12个。

第一组问题是带一点私人性质的,比如“在打电话之前,你会预先练习将要说出的话么?”“你上一次对自己唱歌是什么时候?”等;

第二组则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记忆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以来梦想做的吗?为什么你还没有做它?”等;

最后一组则是最为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在你的家庭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最难过?”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们打开心扉,成为朋友。

3. 维持长久的友情:懂得如何付出与索取

当你开始与另一个人建立起友情时,接下来需要面对的则是对友情的维持。

当成年人的友情进入到维持阶段时,我们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反复的互动,搬家、异地都不是一份长久友情的障碍;朋友的“实用性”也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实用性”指的是作为朋友能够给到你的实际的帮助,比如借钱、借车给你,或者帮你办一件事。这些都对于维持友情来说无足轻重。

其实,维持友情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成熟的、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

“那些面对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时,明白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回应的人,会拥有更稳定、更令人满意的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友情的维持中,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Ta知道如何表达接纳、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什么时候该腾出沙发给你,什么时候该给你一个拥抱。

而那些总对我们的衣橱、伴侣、电影和艺术品味有着太多的意见,对我们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属于过于逾越界限,他们很难成为我们长久的朋友。

成年人的友情不容易,谁不是一边失去老朋友,又一边在找新朋友

4. 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

在你所有的朋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成为你的密友,他们几乎是你最亲密的人,你们对彼此的期望是“超越了一般朋友的职责”的。

在成年人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又是什么呢?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于青春期,在成年以后,成为密友的关键是“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认识到Ta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兴趣小组、特殊经历群体(如留学生)等,而不是来自哪个省,或者你的体重多少等。

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指的是认可和支持对方对自己的社会认同——你了解Ta认为自己属于哪些社会群体,你了解作为这些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同时你认可和支持这一切。

成年人的友情不容易,谁不是一边失去老朋友,又一边在找新朋友

心理学家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做了跟踪调查,重点研究友情持续时间、亲密程度与三个变量的关系:接近性、联络频率、以及支持对方的社会认同的程度。结果发现,接近性、联络频率和社会认同支持这三个因素都能够预测友情的持续时间,即两个人越接近、越经常联络,给对方社会认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会越长久;但只有社会认同支持一项,能够预测人们是否能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对彼此的社会认同支持,可能是在双方有着一样的社会认同的情况下发生,比如在同一个互助会或者俱乐部里,但是也并不一定。W心理学家发现,大量的社会认同支持也往往来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个群体内的朋友,但他们能够对你的社会身份进行确认,比如他们会说“你在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太棒了”,或者“你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对我们社会认同的确认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我们所做的事、经历、价值观等得到了确认、理解与支持。这或许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觉得自己缺少密友,可能与你没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有关。

你是怎样开始一段新友情的?在评论区留言给我们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