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涵容能力好的人身边,我们更有可能感到被接纳,也能够学习TA们对情绪的应对方法。一个人倘若有足够的涵容能力,TA 的内在就好像有一个稳固的、大容量的容器,能稳定地容纳TA自身的情绪。

前段时间,一位粉丝给后台留言,与我们分享她被亲密关系疗愈的体验:

“我以前老是作,我也不想的,但有时就会忍不住……我爸妈说我作,朋友也说我作,过去男友都被我作跑了,直到遇到现在的。他对我好,我发脾气时他没离开我,反而抱着我,问我是不是很难受……

我们已经在一起五年了,前几天朋友聊起来,我才意识到我确实变了。朋友们都说我脾气也更好了。我这算不算是“被恋爱拯救了人生”?”

也有小伙伴在后台询问过类似的问题:好的亲密关系真的有治疗性吗?通过被一个人好好地爱,真的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吗?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今天的文章应该能帮你解答。

不过,在解释为什么关系能带来疗愈之前,我们想先来和大家谈一谈,为什么面对爸妈/恋人/朋友,你总会忍不住“作”。

01. 总是忍不住“作”,你可能是缺乏涵容能力

所谓“作”,指的是任性地宣泄情绪,不顾他人的意愿和状态,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

长此以往,他人往往觉得情绪负担太大而离开。在他人看来,“作”的人情绪不稳定,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多。

尽管“作”经常被用来评价女性,但实际上,“作”是男女都会有的现象。只是由于社会文化的鼓励和影响,男性的情绪化更多表现为沉默、疏离、暴力,不符合人们对情绪化的典型印象(吵闹、哭泣)。只把矛头对着女性,是很不公平的。

为什么有些人会特别容易“作”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作”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对于情绪的涵容能力不足。

一个人倘若有足够的涵容能力,TA 的内在就好像有一个稳固的、大容量的容器,能稳定地容纳TA自身的情绪。

涵容不是对情绪的压抑,涵容能力好的人会表达和释放情绪;一个人的涵容能力好,更不代表TA没有情绪波动,而是在大部分情况下,TA会用更成熟的方式应对情绪,不被情绪牵着走。

“涵容”能力的发展和父母的养育方式相关。当婴儿和孩童把自己无法承受的情绪释放出来时,如果父母能涵容孩子的情绪,感知到这个情绪是什么,不断地思考孩子情绪的真实来源,而不是依照自己主观做出判断,孩子在长大后,也会更有能力容纳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举个例子,孩子被别人欺负后十分悲伤,但TA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只觉得“特别难受”、“内心的痛苦感受庞大到要压垮自己”,于是到父母面前大哭起来。

如果父母在了解情况后,安慰孩子:“被欺负了一定很伤心,爸爸妈妈保护你。”,那么,孩子就能够

- 从父母担忧、难过的面容中感到自身的痛苦被理解;

- 从父母话语中明白了这种难受的感觉叫“伤心”;

- 从他们平静的态度中意识到,原来在自己感受中灭顶的情绪,不是毁灭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充当了孩子的情绪容器,接纳了孩子无法理解和承受的情绪、消化,然后还给孩子,于是孩子一点点加深了对情绪的认识和容纳能力,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涵容能力。

相反,如果家长只是臆断、忽视、怒斥甚至嘲笑孩子的情绪表达,那么孩子学到的是“我的情绪不该存在”,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在长大后,TA也无法涵容自身的负面情绪,只会和小时候一样,用宣泄(“作”)的方式,把自认有害的情绪释放出去,交给他人承担。

涵容能力欠缺的人,会向外寻找容器,例如爱人、朋友甚至自己的小孩。希望他人能成为自己未曾有过的、好的照顾者,来涵容自己的情绪,“治好”自己的情绪痛苦。

和他人建立关系后,TA们一方面恐惧自己的情绪会不会对这段关系来说太危险、以至于导致自己被抛弃、被拒绝;另一方面,TA们又总是隐隐抱有希望:我会被拯救、得到想要的支持。

02. 良好的关系,会让涵容能力重新发展

一段良好的关系,既能够提供足够的灵活性,同时也具有稳定性,让我们在成年之后,涵容能力重新得到发展。a. 在关系中我们重新“长大”

在新的关系中,我们的恐惧、不安会重新浮现,因为它让我们在过去关系中受到的创伤有了新的投射对象。

我们会把过去关系里的问题,带到新的关系里,比如,把和父母的问题,带到伴侣关系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独处时心理状态很稳、很独立,但一旦进入关系,就“变得不认识自己了”。

关系将我们内在的冲突和痛苦外显化了。但我们也因此获得了机会,去通过和朋友、伴侣、专业咨询师的沟通和互动,解决原本埋藏着的问题。

在这些互动中,我们会经历和小时候相似的情境,但却会有机会收获与过去不同的、被接纳的感觉,在被涵容的同时,慢慢学着涵容自己的情绪。

这个过程通常是艰难的。特别是,当我们和朋友、伴侣在一起时,即使过往被翻起,即使体验到强烈的退行(变回小时候),我们自身仍要承担关系中的责任。b. 持续存在的关系提供稳定性

重新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改变。我们会改变,和伴侣的相处方式也可能改变。而关系中持续的爱意和关系存在本身,提供了一种稳定感,保护我们免于对“发生过多改变”的焦虑,让我们在改变中仍然能感到有不变的存在。

随着我们重新发展出涵容能力,我们会逐渐发现:在关系中,我们的一些成长目标不可能实现。关系不会是完美的,我们也不可能在关系中解决所有问题。人们会经历的幻灭,但涵容能力的提升,会帮助人们应对由此而来的失落和失望,拥抱对关系更现实的期待。03. 和哪些人在一起,能够让我们发展出涵容的能力?

和哪些人在一起,更容易发展出具有涵容性的关系呢?

首先,自身涵容能力好的人,更能涵容他人的情绪。TA们更稳定、更会调节自身情绪,对他人的情绪也更能理解。

当遇到他人情绪爆发时,涵容能力好的人会用成熟的方式回应,而不是攻击和排斥。在涵容能力好的人身边,我们更有可能感到被接纳,也能够学习TA们对情绪的应对方法。

其次,真正爱你的人会对你保有好奇,想要了解真实的你,而对人的好奇是涵容的重要因素。

好奇意味着对方不会用固有观念限制你。比如在你痛苦时,不会因为认为“朋友一定得是体贴的”,而斥责你有情绪;好奇可以让TA越过对你的理想化,去尝试探索、理解你真实的情感,这为涵容留下了空间。

04. 如何在关系中提升自己的涵容能力?a. 制作自己的情绪容器

我们可以自己在内心构建一个具象的“容器”,来盛放激烈的情绪。当我们感到负面情绪沸腾,但不得不先应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可以先把情绪存放到容器里。

这个容器可以是现实存在的容器(比如饼干盒、一幅画、自己做的挂坠等),也可以是我们脑海中的想象。

你可以试着按照下图提及的方法创造一个容器。也可以将图中的文字录音,随后闭上眼,放慢呼吸,跟着录音的指示,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容器。

每个人的容器并不相同,按照你最舒服、最喜欢的方式创造你的容器即可。

b. 请求信任的人的帮助

可以将自己情绪上的困扰告诉伴侣和/或朋友(而TA们很有可能已经发现了),表达想要改善的意愿,并告诉对方我们希望TA做什么。

要记得,TA们有权拒绝,也有权改变主意;而如果TA们选择了同意,可以告诉TA们,做以下的事,可能会有帮助:

分享一些TA们调节情绪的方法;

在你情绪波动的时候倾听,指出你目前的情绪,并试着帮你串联、分析情绪的由来,例如:“听起来你现在很愤怒,可能是因为你刚才提到的,觉得被冒犯了”;

在倾听时不评判你的情绪(不说这样的情绪“好/不好”、“应该/不应该”);

鼓励你去寻求专业支持

倾听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是很难的,因为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会忍不住想评判,也自然地需要处理自己在倾听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所以,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好的倾听者,记得感谢TA。

7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