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大概率全球範圍內的市場波動還將持續,即使比較樂觀的判斷也認爲,這種情況,可能要持續到6月份。沒有誰能準確預判市場走向,不過投資者應該看到,帶動這輪上漲的主要力量是美國的一系列救市策略,包括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和美聯儲的無限量量化寬鬆(QE),而不是基於對經濟前景的預判。

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很明顯的比較優勢,“性價比更好”。

文/《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鄔靜娜


在見證了美股兩週內四次熔斷之後,這屆投資人又見證了新歷史:美股近期又創造了歷史性的反彈。

3月24日,道瓊斯指數上漲11.37%,不僅反彈,還創下1933年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即使在美股歷史上,這個漲幅也能排到第五。

此後,全球主要市場集體走高,到27日,這波行情已經持續了三天。

市場開始猜測,全球股市就此反彈了嗎?是時候準備入場了嗎?


全球股市反彈,可以入場了?


沒有誰能準確預判市場走向,不過投資者應該看到,帶動這輪上漲的主要力量是美國的一系列救市策略,包括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和美聯儲的無限量量化寬鬆(QE),而不是基於對經濟前景的預判。

FXTM富拓首席市場策略師侯賽因·賽義德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公司盈利損失有清晰評估之前,很難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很大概率全球範圍內的市場波動還將持續,即使比較樂觀的判斷也認爲,這種情況,可能要持續到6月份。這時候入場未必不可以,但前提是要能忍受波動帶來的“不愉快”。

政策市,而不是業績市

跌跌不休大半個月之後,全球市場終於迎來了一次反攻。美聯儲的新政,是推動上漲的最後一根稻草。

3月23日,美聯儲宣佈了一系列新擬定的救市措施。對此,市場的評價是“史上最激進的貨幣寬鬆措施之一”,僅這一週,美聯儲就計劃向市場注入6250億美元,超過2012年的“二次量化寬鬆”計劃。

這些政策,相當於美聯儲給了投資者一個承諾,美元要多少就會有多少。它緩解了市場對美元流動性的焦慮。

之前,由於投資者集體性拋售各類資產、換回美元,不僅導致市場持續下行,也使得市場上的美元不夠用了。

這又催生了新一輪恐慌帶來的拋售。爲此,市場巨頭類似貝萊德、先鋒領航等甚至一度提高了旗下產品的贖回費率。

海投金融CEO王金龍說,這是一場“流動性踩踏”。爲了扭轉局面,全球主要國家此前應做了諸多努力,比如英國將利率調到零,歐洲大陸則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美聯儲此前已經兩次緊急降息共計150個點,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但諸多努力沒能挽救持續抽風的金融市場。這迫使各國政府“採取一切可行措施”,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也因此,這輪反彈也被認爲是非理性的。美股對此實際上也有反映。3月23日當天美股其實並不買賬,三大指數開盤後迅速走低,只有納斯達克指數盤中小幅翻紅。

要看清不確定與確定性

“股票、高收益債券的投資者需要看到更加清晰的經濟增長路線。”景順投資分析認爲,已有的刺激政策只能起到短期緩解作用。

利空消息是,現階段不僅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無法判斷,連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何時能見頂也仍是未知數。

美國的情況尤其不樂觀,截止到3月27日上午6時,美國確診新冠肺炎超過8萬人,成爲全球病例數最多的國家。對於這個全球主要的經濟體而言,疫情帶來的衝擊被認爲遠超2008年的金融危機。

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都在努力採取各種措施以求恢復信心和經濟增長。不過,這些政策能否發揮作用還需要觀察。而即使有效,經濟的復甦也需要時間。

對於政府的及時干預,市場還是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這將爲後續經濟復甦奠定基礎。中國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此前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金融、財政措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特別是關注民生以及中小企業,防止企業資金鍊斷裂或出現經營困難。

在防治疫情擴散的基礎上,國家還鼓勵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此外更多促進內需、加大基建投資的政策也正在路上。

資本市場上一個普遍共識因此形成:中國可能將率先走出疫情,經濟也將因此逐步恢復。

買入還是觀望?

樂觀的人認爲全球股市已經進入反彈通道,不過也有人認爲美股還有下跌空間。

市場下一步將怎麼走?從巴菲特到國內的基金操盤手,這都是近期最頻繁被問到的問題。

遺憾的是,他們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對於短期市場走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上漲,也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下跌。”國內一位私募投資人說,相對比較確定的一個判斷是,不會有全球金融危機,也不會有席捲全球的股災。

這個時候,“是買入還是觀望”成了另一個受關注的話題。不過這個問題也沒有統一答案。

在美股短時間內跌去三分之一市值時,就有投資者認爲是時候買入了。

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的理由是,美股此前的最高位也不離譜,因此下跌後的點位就顯得很有價值。同樣情況下,另一位投資人就認爲不夠安全,“趨勢和波動性都不符合要求。”

不過他們都同意,“現在就花光所有的錢,是不明智的。”

不同的做法背後是不同的風險承受偏好,認清自身的“貪婪和恐懼”遠比預測市場可操作。在全球市場劇烈的波動下,有人還願意火中取栗,也有人願意就地躺倒。而對其中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投資價值判斷,不同風格的投資人也有不同的判斷。

反觀中國資產,境內外投資人的觀點卻趨向於一致: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很明顯的比較優勢,“性價比更好”。

從長期角度看,投資回報率的勝算是比較大的。儘管今年以來,北上資金已經流出了約280億。不過這與對中國資產的判斷無關,主要原因被認爲是“救急、整體風險偏好下降”。外資持續流入長期看還是主基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