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穀子種植過程中對於田間管理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出苗前、間苗和中耕培土的管理措施,快點點進來了解看看吧!

一、出苗前後的田間管理

穀子入種後,萌芽還沒有露出地面,如果遇到暴雨,要把土地給弄實,這樣苗就出不了芽。發生了這樣子的事情,可於放睛後用手耙輕輕的將表土耙碎,或用石礙鱗壓一次,將板結層破除。有灌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引水輕,一遍,保持表土溼潤狀態,芽子就容易出士了。

幼苗剛出士時若遇到暴風雨,泥土濺入幼苗葉心裏,就會造成“淤苗”使苗子腐爛。

“燒芽”是在表土乾旱、太陽強烈的情況下,午間由於土溫太高而將芽燒死,造成了缺苗。防治辦法要從精細整地和提高播種質量着手,使土地含水量不要喪失得太快,這樣可以調節表土的氣溫。水地可採用播種前澆底墒水的辦法來增加土地含水量。

二、間苗

在大部分種子都正常萌發出土,穀苗如果長的=地很密集,就會苗的生長造成影響。再加上穀子植株高大,葉片伸展,沒有一定的營養面積,難以保證植株正常發育。因此必須間苗,才能使單際個體均衡發育。穀子的間苗,原則上是越早越好,人常說:"谷間一寸,強如上糞",及早間苗可避免谷根糾纏在一起,同時也能減少土地中含水量和養料的消耗,使幼苗保持均衡的營養面積,因而能發育健壯,多打糧食。

間苗的時間和次數要看各地自然條件和耕作水平而定。在關中地區,由於穀子播種後氣溫已高,雨水也漸漸多起來,生長很快,應該抓緊在穀苗3~4寸高,出現4,5個葉片寸進行間苗,過遲就有荒苗減產的危險。有些生產隊爲了提高問苗質量,採用了手拔苗和用尺子量着留苗,以及先疏古後定苗等辦法。無疑地,這些做法都很細敵,對增產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穀子間苗很費工,次活安排不當,便會造成草苗齊長,顧此失彼。爲了不懼農時,一般大田用露鋤結合第一次中耕仔細的間一次苗就行了,高額豐產田可以在苗高2寸左右先疏,一次,3~4寸高時再行定苗。

陝北地區由下春季乾旱,加以播種質量較差,穀苗出土常參差不齊,生長緩慢,苗期病蟲害也多,缺苗比較嚴重,過早的定苗是不利的。應先疏苗,在苗高2~3寸時,用鋤先淺鋤一次,間開一堆一堆的叢生苗。到苗高4~5寸時,再結合中耕進行定苗。部分地區間苗有拖拉現象,常拖延到7、8寸高才動手,以致幼苗瘦弱,雜草叢生,嚴重地影響產量的提高,在農業生產大躍進中,應踐徹底改變這種作法。此外,長城沿裁區仍有部分地區種穀子不間苗的習慣,應該提倡結合中耕疏苗,以利穀子生長發育。

至於留苗方式,據各地材料看,以單株等距的增產效果最顯著。在間苗時,還應儘可能的做到去弱強、去病留壯、調角留苗,併力求植棟分佈均勻,以充分利用地力。穀子間苗前要普遍査苗,如發現缺苗,可從生長稠密的地方移除一些隱壯幼苗補栽。移栽以在陰天雨後或黃昏時爲宜,要連根帶士挖苗,並摘去葉片上半部,栽好後將土壓實,隨即澆水。無水利條件的可用種子補種,以免因缺苗過多而影響增產。

三、中耕培士

中拼的主要目的是消滅雜草,松士保墒,給穀子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人常說:"種成的麥子,鋤成的谷";又說"谷鋤七遍,八米二糠”。穀子中耕次數越多,子實越飽滿,出米率也越高,這是老農的普遍輕驗。一般至少要鋤3~4次:第一次中耕要早,在苗高2~3寸時就應該下勤,由於穀子幼苗期生長緩慢,及早中耕可避說雜草欺侮穀苗。這次印耕要細要淺,以1寸左右爲度,深了會傷害幼苗。第二次以拔節前爲宜,這次要深2~3寸,使谷根下札,吸收更多的含水量和養料,促進生長發育。第三次在拔節後進行,這次要淺緬,以免傷了根,影響幼穗發育。

穀子培土可促進植棟基部莖節多生氣根,增加鬚根,既能支撐植株避免倒伏,又能多吸收含水量養料,因此對穀子植株的生長發育有利。培土以拔節後抽穗前結合第三次中耕進行爲宜,將行間或植株周圍的表土用鋤壅到它的根部附近,形成壠狀。爲了便於培士,播種的行距不能太窄。

以上就是關於穀子栽培中對於田間管理的具體性措施啦,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裏啦,我們下一期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