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新玩家不斷入場但不再有混戰

簡介:魏東,首汽約車CEO,曾任著名跨國公司、大型國企、美國上市公司高管,具備法律、經濟、企業管理教育背景,在出行領域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以及敏銳的行業洞察力。自2014年加入首汽集團後,打造了首汽租車、首汽約車、首汽共享汽車等三大產品板塊的移動出行平臺,倡導迎接新變革、新趨勢,致力於深化出行體驗,滿足乘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堅持你所堅持”是首汽約車成立4週年的宣傳語,也恰如其分地呼應了其2019年的口號——“口碑年”。2015年9月16日,在滴滴、快滴兩大巨頭爭佔市場之時,傳統國企首汽集團強勢推出“首汽約車”APP,宣佈正式進軍網約車行業。

“‘進軍’這個詞不太準確,我們更多的是‘擁抱’,擁抱互聯網,改變之前完全隨機的匹配方式,讓出行更加便捷。”在首約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魏東看來,首汽約車最大的優勢是服務基因,“網約車行業歸根結底是乘客爲司機的服務買單,首汽集團成立68年來,一直從事出租車和國賓服務,在管理體系,硬件車輛管理,司機的行爲舉止、心理建設、服務意識、專業技能等方面都有足夠的沉澱,如何藉助互聯網快速將這種服務進行復制,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盈利年”是首汽約車對2019年的另一個定義。7月的一封內部信中,魏東對上半年的運營情況進行了通報:首汽約車已在上海和深圳率先實現盈利,北京、廣州、杭州、成都、貴陽等地也接近盈利,其餘城市正在穩步推進盈利目標,實現年內公司的整體盈利。

對於這一成績,魏東表現得很理性:“我相信市場上的玩家都有自己的盈利計算公式,我們市場體量較小,更有機會率先達到這一目標。”同時他也坦言,就網約車行業而言,即使盈利也只是微利,無法做到暴利。“剛性成本擺在那裏,車輛的保險、維修、加油都需要費用,司機每天的有效駕駛時長也是有限的,這就倒逼平臺要不斷創新,做定製化產品,開發出更高毛利的產品線。”

單一規模大並不意味着絕對優勢

《經濟》:首汽約車一直都以“服務+品質”作爲首要出發點,近幾年來加盟量也在不斷增加,如何保持這種服務的統一?

魏東:服務是本質。剛進入網約車領域時,首汽約車的管控優勢發揮得比較到位,口碑也很好,開放加盟之後,也經歷過2018年底投訴率上升的時期,爲此,2019年我們提出了“口碑年”的口號,在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保證服務質量穩定穩健。

我們相信,不管是司機還是合作伙伴,加盟到首汽約車肯定是希望多掙錢,而不是被罰錢、被投訴。針對司機,我們會定期進行定向培訓,幫助他們形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並且讓司機的收入與服務質量掛鉤,以此引導他們逐步自律,這需要時間週期,目前來看成效不錯,符合我們的預期。

加盟商方面,首先要參加北京總部的統一培訓,以確保標準的統一性;其次,幫助他們建立管理結構和考覈機制,並將車隊管理後臺、司機管理後臺、運營平臺開放給他們,讓他們通過數據更高效地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在處理差評或投訴問題時,我們也會秉持相對中立或公正的態度,盡最大可能地去搞清、還原事實,以保護乘客和司機的權益。只有平臺公平了,司機纔會更加認可服務規則和準則。

《經濟》:2015年之後,網約車市場進行了大規模的平臺混戰,給市場發展帶來了哪些經驗教訓?

魏東:混戰本身沒有錯,任何一個新興領域在邊界和遊戲規則尚未清晰之前,任何人都有嘗試的機會。過去幾年很多玩家進場又陸續退場,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這其中既有資本的助力,也是市場淘汰的過程。出行行業的底線是安全,如果只追求所謂的速度和規模,而不考慮行業底線,不尊重行業規律,扭曲成本結構經營,最終將難以爲繼。

網約車的市場體量很大,細分領域機會也很多,以酒店業爲例,雖然競爭很激烈,但是高端的始終有喜來登、希爾頓、香格里拉,精品的也有如家、漢庭、錦江等。出行領域也一樣,雖然滴滴實現了市場的絕對佔有,但是首汽約車、曹操出行也在成長,主機廠、生產商、流量平臺也相繼進場,並憑藉自身優勢獲得相應市場機會。單一規模大並不意味着絕對優勢,在海量市場裏如何深耕細分領域是我們的發展路徑,現階段首汽約車的定位是做商務出行的NO.1。

《經濟》:新玩家的陸續進場對原有格局帶來了哪些衝擊?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混戰?

魏東:新玩家一定會不斷入場,但是不一定會有混戰。經過前期的補貼大戰,不管是資本還是用戶都已趨於理性,開始考慮長線發展,而不是短期規劃。

對於汽車生產商而言,進入網約車市場是必須的手段和觸角。以前的汽車生產商只負責設計、製造和銷售,現在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直接接觸消費者,既能增加市場份額,也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車輛個性化定製,一舉多得。但是服務高度依賴於人的匹配,汽車生廠商短期內很難積累到成熟的經驗,還需要在市場中不斷摸索,擁抱合作伙伴。

而流量方如高德、美團等,已經獲得了先天的用戶基礎,且都與出行場景相關聯。就高德而言,地圖本身就是一個目的地的引導載體,在用戶搜索目的地的同時順帶推出出行服務,既是服務增值,又能實現流量變現。然而他們的短板在於,雖然擁有用戶和場景,但是缺少車隊、司機和管理,如何讓上百萬的司機能夠標準化地執行一次又一次相對枯燥的操作,還需要嚴密的團隊管控,這恰恰是首汽約車的優勢,既有標準化的產出和生產力,又有完善的服務體系,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也很開放,擁抱所有的流量方和主機廠。

在可見的未來,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也會陸續進場,比如汽車金融公司、保險公司、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等,這種進入不一定是自己建立品牌,也可以通過互補、組合在市場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新玩家的進入會不斷調整出行服務的產業分工,從之前的無序到現在的相對清晰,再到重新組合、自然調配,逐步實現規模有序化發展。未來的市場還會變,但是我們相信不會再混戰。

真正的共享出行是提高存量效率

《經濟》:研究數據表明,2010年-2016年間導致美國舊金山交通擁擠的罪魁禍首Uber和Lyft,網約車是否會造成城市擁堵一直是一個很具爭議的話題,作爲“當事人”,您如何回應這一話題?

魏東:所謂交通擁堵,是指路面上的機動車保有量大於其合理承載量,導致運營效率下降。這一現象並非單一元素所造成,也與城市結構設計、大載體交通配套是否到位等密切相關。以北京爲例,其路面合理承載量是200萬輛車,而現有機動車保有量500多萬輛,每天限行兩號即100多萬輛,即使沒有網約車,路面上的400萬輛私家車每天多跑兩趟,北京交通就徹底癱瘓了,所有的限行限購政策也會失效。

近幾年來,共享出行、擁堵、網約車等幾個概念經常被混淆,相較於公共交通,網約車、出租車都是個性化出行,人羣相對有限,運營效率也不是最大的,一輛車一個駕駛員,運送不同用戶去不同的目的地,是用有限的工具動態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其初衷是降低私家車保有量,緩解交通擁堵。

但是如果網約車無序進入,對車牌、數量沒有有效管理,在原本就“超載”的情況下,勢必會加劇擁堵。並且隨着網約車供給量的增加,價格也會下降,吸引原本公共交通出行的人羣打車,如此一來,公共大載體的運輸能力就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真正高效的城市出行是分梯度匹配的,地鐵、公交承載遠距離區間,自行車解決3公里以內的區間,網約車承擔個性化交通,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之所以不斷擴大地鐵覆蓋量,是因爲客觀來講道路是一個稀缺資源,對城市而言是有限的,不斷增加機動車數量或增加出行時長,一定會出現擁堵。

我國對網約車的管理是准入制,這也爲交管部門規劃這一產業形態設置了開關。我們不鼓勵早晚高峯每個人都能打到車,如果是這樣,那平時這些車又停在哪裏,肯定會造成資源浪費。共享經濟本身沒有錯,但前提是存量共享,解決動態需求,總有人打不到車,也總有空車,工具的不平衡只是在相對區域和相對時間裏,這是效率和匹配問題,應該提高存量效率,而不是無限增加供給量,消費者最終是爲服務買單,而不是交通載體。

《經濟》:隨着安全事件的接連發生,相關部門對網約車的監管力度也在不斷加強。在您看來,怎樣的監管力度是既能防止傷害,又能避免矯枉過正?

魏東:安全是市場的底線,網約車是公共服務業,面對所有的消費者,必須要堅守這一原則。

一方面,企業平臺要保證司機和設備的專業性,在駕駛過程中能夠應對突發路況和天氣,對於不同乘客的不同要求能夠管理好自身情緒。另一方面,行業主管部門要制定底線性原則,之前的網約車因爲沒有規則的確存在各種隱患,2016年新政頒佈後,設定了邊界,包括車輛標準、平臺標準、駕駛性能、人員考覈等,確保平臺有足夠的能力保障數據不會有遺漏,用戶信息不被泄露,一旦出現極端事件能夠及時可追蹤。

政策先緊後松並不是壞事,如果水裏有泥沙,篩子的網眼一定要細,網眼大了起不了作用,但是如果太細,水都無法滲漏,也無濟於事。剛開始網眼大小不一,都偏緊一些是正常的,這是確保安全的前提,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無法匹配用水需求的情況,要怎麼放,從哪兒放,放多少,各地可以靈活處理。網約車新政鼓勵“一城一策”,在經營上我們也注重“一城一策”,因爲每個城市的公共交通匹配程度、交通壓力、消費者分層是不同的,各地方政府也都有自己的“篩子”,會根據自身需求不斷調整,以確保既過濾掉“石頭”“泥沙”,又保障“水流”通暢。

《經濟》: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從您的行業角度看,中國要打造世界交通強國,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魏東: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仍舊在努力靠向交通強國的方向。要建設交通強國,首先要智能化。動態交通方面,有效打通公交、地鐵、出租車、網約車、私家車、自行車等交通方式間的互聯互通和跨界組合;靜態方面,不斷加強路面停車及交通信號體系管理,未來的信號燈可能不再是固定時間,而是根據車流量進行智能調整。當然,這需要極強的數據整合和分析能力,不是一家公司所能完成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大腦來引導。

其次,要改變傳統消費意識。如今即使限行、搖號、停車難、停車貴,依然有很多人有購車慾望,這就是消費意識的問題,要引導消費者理性看待出行方式,適合的纔是最好的,而不是將車開到單位閒置一天,浪費資源。與此同時,配套服務質量也要相應提高,如減少等車時間、合理設計路線、引導出行時間、充分開發路上服務空間等,讓路上更加美好,這纔是交通強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