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网地带的水上居民向来以船为家,过着“烟水苍茫西复东”的生活,被称为“疍民”。百度上将其定义为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疍家的起源,一说他们本是当地土著,一说他们的祖先也和我们的祖先一样,是由北方南逃而来的。他们的祖先有钱,乘船南下,而我们的祖先则步行等等。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已很难考究。

昔日大良河道上的水上人家【档号:6-F1.11.1-115,黎尔宽摄】

家栖居水上,以渔为生,哪里谋生容易就到哪里去,逐渐形成习惯,世代相传。顺德自古以来河网密布,在清代,对河涌水道的管辖是有限的。疍民的生活可谓是海阔天高任其自在,于是也就有了“山高皇帝远 海阔疍家强”一说。

据县志记载,咸丰年间,县境疍民统属33个埠保,共约5000多户,25400余人。他们以渔为生,与风浪作伴,身体多健壮,清初藩王尚可喜曾招募周玉、李荣等人率领数百渔船防护水乡。可自游自在的疍民在水上活动,漂泊无定,无法就学,所以从来没有识字的人,也多迷信,见人溺水以为是“水鬼”找替身,自己生息水上,不敢得罪“水鬼”,于是不理“闲事”,见溺不救,成为一种不良风习。

雍正年间,清王朝号召疍民定居陆上务农,由于封建陋习,陆上居民对疍民有不同歧视。即使移登村岸,也往往聚群而居,结茅于荒畦僻港,称为“墩”。移居陆上的疍民,舍弃赖以生存的船,却无以为业。于是,有的每日往沙田捕捉螃蜞卖给居民饲鸭;有的以西江为据点来往西江贩运木柴;有的泊船在城镇附近,供人临时雇用运输货物;有的置备船只供人游乐住宿;有的仍以渔业为生;有的摆渡;也有人在来往各乡堡省城的渡船上雇工........

从解放后到现在,昔日的水上居民都已陆续定居陆上,从事各行各业工作,年青一代人大部分都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因此,20世纪的如今再也没有水上人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