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網地帶的水上居民向來以船爲家,過着“煙水蒼茫西復東”的生活,被稱爲“疍民”。百度上將其定義爲廣東、廣西和福建一帶一種以船爲家的漁民。疍家的起源,一說他們本是當地土著,一說他們的祖先也和我們的祖先一樣,是由北方南逃而來的。他們的祖先有錢,乘船南下,而我們的祖先則步行等等。由於沒有文字記載,現在已很難考究。

昔日大良河道上的水上人家【檔號:6-F1.11.1-115,黎爾寬攝】

家棲居水上,以漁爲生,哪裏謀生容易就到哪裏去,逐漸形成習慣,世代相傳。順德自古以來河網密佈,在清代,對河涌水道的管轄是有限的。疍民的生活可謂是海闊天高任其自在,於是也就有了“山高皇帝遠 海闊疍家強”一說。

據縣誌記載,咸豐年間,縣境疍民統屬33個埠保,共約5000多戶,25400餘人。他們以漁爲生,與風浪作伴,身體多健壯,清初藩王尚可喜曾招募周玉、李榮等人率領數百漁船防護水鄉。可自遊自在的疍民在水上活動,漂泊無定,無法就學,所以從來沒有識字的人,也多迷信,見人溺水以爲是“水鬼”找替身,自己生息水上,不敢得罪“水鬼”,於是不理“閒事”,見溺不救,成爲一種不良風習。

雍正年間,清王朝號召疍民定居陸上務農,由於封建陋習,陸上居民對疍民有不同歧視。即使移登村岸,也往往聚羣而居,結茅於荒畦僻港,稱爲“墩”。移居陸上的疍民,捨棄賴以生存的船,卻無以爲業。於是,有的每日往沙田捕捉螃蜞賣給居民飼鴨;有的以西江爲據點來往西江販運木柴;有的泊船在城鎮附近,供人臨時僱用運輸貨物;有的置備船隻供人遊樂住宿;有的仍以漁業爲生;有的擺渡;也有人在來往各鄉堡省城的渡船上僱工........

從解放後到現在,昔日的水上居民都已陸續定居陸上,從事各行各業工作,年青一代人大部分都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因此,20世紀的如今再也沒有水上人家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