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陳平伯《外感溫病篇》風溫症之提綱分析,風溫病之病因爲感受風溫之邪,病變部位系邪鬱於肺,症狀以身熱、咳嗽、煩渴爲主,發病季節以冬、春兩季居多,與急性肺炎的發病特點頗相契合。因之,餘數十年來臨牀治療多種肺炎,均按中醫治療風溫病來辯證施治。

早年治療風溫病,按葉氏衛氣營血辯證,但對“在衛汗之可也,到氣纔可清氣”等治療原則理解不深,往往把衛分和氣分兩個階段截然分開,必待表證罷,有明顯之裏熱症狀才用清氣藥。因此,邪勢日益*張,病情逐漸發展,很難收到逾期的效果。後在臨牀的不斷實踐中,認識到風溫病的特點爲風從陽,溫化熱,風火相煽,變化迅速,常出現衛氣同病。從我們總結的66例急性肺炎資料開看,按衛氣營血辯證,大都屬衛分氣分症狀同時出現,故治療一開始即採用解表清熱同時並舉的法則,輕者用銀翹散加減,重症者以三黃石膏湯增損,於衛氣之間就頓挫其熱勢,阻止病情向營血階段發展、

溫熱病的服藥法也非常重要,清代名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中曾明確指出:“今人亦間有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重藥輕之故”,說明前人治溫熱病一有失敗的教訓,主要是“病重藥輕”。每日服1劑藥,分頭汁、二汁兩次服的方法,不適宜與熱病。故竭力推崇普濟消毒飲時時輕揚法。所謂“時時”,即多次給藥法,“輕揚”,有治肺藥取輕清之意。吳氏銀翹散之“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等等給藥方法,即寓有此意。我們在治療風溫症(肺炎)過程中,對病情教重者,給病人每日服二三劑。隔4-6小時服1次。這樣再運用溫病辯證的前提下,捉住氣分階段關鍵,早用清氣藥,使風溫邪毒及時受到遏制的基礎上。再配合“時時輕揚法”使藥力持續不斷,從而使病情得到持續控制,俾疾病迅速獲得痊癒。

摘自《長江醫話》

各位親們:

本平臺分享的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爲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尋求專業醫師指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