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陳曉卿老師帶着《風味人間》重磅來襲,那些被《舌尖上的中國》撩撥起的味蕾又被再度點燃,一發不可收拾。至少,看過第一集“山海之間”的觀衆,肯定垂涎欲滴、腎上腺素激增、舌頭焦躁不安,不止於感嘆食物的鮮嫩美味,還領略到了全球化視角下美食與文化歷史發展的互爲映照,瞭解到人與食物的共生關係。相比於“舌尖”系列,這次的“風味”更具野味兒的生猛,隨便一點作料下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香味四溢。

  《孟子·告子上》有曰:“食、色,性也。”也就是說,食、色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煙火人間,飲食男女,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與歡快,能夠瞬間化憂愁煩惱於無形,就連經典港劇裏也流行着主人公情緒低落之時,收穫親友一句暖心撫慰:“我煮碗麪給你喫。”好像,一碗美滋滋、熱騰騰的面,就足以撐起所有的情懷愛意。

  可你能想象到,這種手到擒來的美食誘惑在中世紀的西方卻是日常生活中的奢望嗎?甚至在前工業時代以前的歐洲,無論是從物質基礎還是觀念認知等層面,大快朵頤都是不被允許的。

  美食,在西方文明中的進化史,從經典的繪畫遺存中,便能略窺門徑。即便是宗教把控的禁慾時期,對食物的渴求與再現,也深藏在藝術家們有關宗教故事的敘事表象下,被賦予莊嚴且肅穆的神聖意味。美食與藝術,承包了人類味覺、視覺的感官享樂,是無以倫比的審美歷程。

  中世紀

  齋戒

  ▲ 《亞當和夏娃》 阿爾佈雷 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

  《聖經》記載,人類起源之初,就是因爲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而偷食了“禁果”,因此與亞當一起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從此男女經受世代勞碌的懲罰。所以,“喫”在基督教中常常是罪惡之源。象徵“禁果”的蘋果更是代表着原罪,除了葡萄外,橘子、無花果等水果也都內含負面的意義。

  ▲ 《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至少從4世紀開始,基督教就開始大肆宣揚禁食、禁慾對精神修煉大有裨益。人們進食不是爲了品嚐美味,而僅僅爲了充飢。宗教認爲食肉很容易誘發肉慾,褻瀆靈魂的高尚純淨,尤禁食熱血動物製品,只能少量食用冷血動物的肉,如魚、蝦、蟹等。達·芬奇繪製的《最後的晚餐》不僅刻畫的是耶穌臨死前的最後一頓晚餐,還是一幅和宗教用餐有關的繪畫。

  ▲ 《最後的晚餐》局部

  潔白的桌面上雖然盤子不少,食物卻乏善可陳,單調至極。除了耶穌和門徒必用的餐具,就剩下一些馬鈴薯、麪餅和酒水等。只有在左邊的盤子,和最右邊的一個略大的盤子裏,貌似裝了魚。其他還有零星不太好辨認的,似乎帶着葉子的水果,有可能是石榴。

  “石榴”指涉着耶穌的復活,也暗喻人們會在教會與君主的統治下,團結一心。同樣,耶穌就是在這最後的晚餐中,宣言以自己的血爲酒,身體爲餅,爲爾後的“聖餐”奠定了淵源,也讓葡萄與酒成爲聖潔之物。“聖餐”作爲基督教主要儀式之一,源於古代宗教中的獻祭與獻祭之後將祭品喫掉的風俗,分別以麪餅與葡萄酒爲主要食材。據傳,中世紀的歐洲,成年人平均每日飲酒2升左右。葡萄酒除了直接飲用外,有錢人還會在其中放入諸如:姜、豆蔻、胡椒、摩洛哥豆蔻、肉豆蔻、丁香、糖等香料和調味品。

  人們對酒的偏愛有加,一則是因爲宗教的鼓吹,另一方面則是因爲當時的水源生態極其惡劣,歐洲人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大量的攝入生水導致疾病的蔓延,“以酒代水”漸成風潮,還間接起到了殺毒抑菌的效果。

  文藝復興以降

  食肉的歐洲

  在文藝復興前的繪畫中,很少出現大張旗鼓描繪餐飲、宴會、烹飪、食物的作品。文藝復興之後,伴隨人性的覺醒,以及十字軍東征加深的東西交流促進了東方香料和食材(番茄、土豆、玉米等)的大量流入,才逐漸開啓了歐洲人的胃匣,“食肉的歐洲”有了現實的徵兆。

  ▲ 《被宰殺的牛》 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但文藝復興伊始,食物畫、靜物畫仍屬於最不入流的題材,畫家們只能將世俗食品置於神話傳說或宗教情境之中,可謂猶抱琵琶半遮面,“食物”脫離了本身的屬性而內富玄機。不過,畫面呈現的食材豐富性卻遠勝於寡淡無味的中世紀。倫勃朗《被宰殺的牛》中,開膛破肚的牛懸於肉架子上,死亡的動物並沒有散發出即將被烹飪的功用,而是孤零零地吊在黑暗裏,令人心生憐憫,甚至想到耶穌的以身殉教。

  ▲ 《加納的婚宴》 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

  事實上,當時的歐洲肉食尚屬奢侈的食物,平民的生活總是處於食物短缺的饑荒狀態,也直接導致倘若偏巧趕上一頓宴席,會徹底喫到飽足,“有了上頓沒下頓”的焦慮常常讓人陷入極度飢餓和極度饜足的處境。

  ▲《肉鋪和出埃及記》皮耶特·埃特森(PieterAertsen)

  在畫面中表現多得喫不完的食物,便成爲當時畫家們的創作特性,而擅長繪製食物畫的荷蘭畫家尤爲突出。《肉鋪和出埃及記》裏琳琅滿目的肉鋪子掛滿肉腸、燻肉、豬蹄、羊腿、牛架子、豬頭、燻魚等。相較於其他地區,荷蘭繪畫的世俗性和反映真實可感市民生活的特色已在此時漸成氣候,歷史及宗教的意味反而愈加淡化,爲爾後“食物”成爲畫面主體埋下了伏筆。

  ▲ 《酒神巴克斯》《水果籃子》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除了開始大膽刻畫肉食,甜美多汁的水果也大批呈於畫布上。用水果來作爲性暗示是畫家們心照不宣的慣例。卡拉瓦喬《酒神巴克斯》《水果籃子》裏的水果影射“糜爛、致幻”的消極之味;文森佐·坎比《賣水果的女人》中水果商被各種水果簇擁着,酥胸微露,肥美的水蜜桃下是令人想入非非的美腿,嘴角漾起的微笑似乎意不在招呼客人買水果,而是一種曖昧的勾引。博斯的《世俗享樂花園》更加露骨,碩大的草莓被人們以不同方式把玩,畫裏的人則及時媾合,“草莓”作爲醒目的意象直喻高潮來臨時的極致快感。

  ▲《賣水果的女人》 文森佐·坎比(Vincenzo Campi)

  ▲ 《世俗享樂花園》 博斯(Hieronymus Bosch)

  文藝復興晚期及17世紀後

  俗世美味

  

  ▲《有牡蠣、檸檬和銀盃的靜物》赫達( Willem Claesz. Heda)

  行至文藝復興中後期,特別是法國基督教新教——加爾文教的興起,加之17世紀的荷蘭業已取代西班牙霸主地位,資產階級崛起,併成爲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國家。 大多數人從飢病交織與性壓抑中走出,變得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滿心渴望得擁抱着富饒生動的“風味人間”。表達世俗生活和飲食的繪畫陡然走俏,以荷蘭、弗蘭德斯畫家的作品最爲矚目。

  

  ▲《靜物與飲用水號角》 威廉·考爾夫 (Willem Kolff)

  食物在繪畫中日益活躍起來。富足奢華、國王級別的飲食盛宴是畫家們極爲熱衷的炫技手段,將這樣的作品擺於家中是富人家庭彰顯權貴地位的招牌。奢華的海鮮,堆積到滿的水果,精緻的小點心,鋥光瓦亮的銀質、金質餐具及玻璃器皿,是貴族尊貴生活的縮影。

  ▲ 《水果、牡蠣和龍蝦靜物畫》 安德里斯·貝內德蒂

  在烹飪上,荷蘭人展現出極大的熱忱。煮飯和籌備飯食的廚房場景也頻繁出現在藝術畫作中。肯尼思·本迪納在《繪畫中的食物》中指出,“荷蘭人通過食物畫,把觀衆帶入一個歡樂的凡俗世界,強調享樂,體現出尊重個人權利的訴求。”《倒牛奶的女僕》再現了普通市民準備早餐的寧靜,緩緩傾瀉的牛奶讓我們窺知,奶製品在富足的荷蘭進入尋常百姓家儼然尋常物,生活的雅緻與情調自是不言而喻。

  ▲ 《倒牛奶的女僕》 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 《烤麪包師》 喬布·貝克赫德

  直到18世紀,整個西方纔全面形成相對穩定的食物供應鏈,平民的生活用餐也逐漸有了保障。即使是窮人,奶酪、豆子、馬鈴薯也是口糧,梵高《喫馬鈴薯的人》中,我們看到咖啡也成了窮人餐桌上的日常飲品。咖啡是歐美人最喜歡的飲料,有一句諺語說:“睜開眼睛看看發生了什麼。”通俗的意思是:咖啡已經煮好了,可以起牀了。

  ▲ 《喫土豆的人》 梵高(Vincent van Gogh)

  ▲《削薯皮的女人》 夏爾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

  19世紀及全球化工業的席捲

  就餐的快意酣暢

  ▲《遊艇上的午餐》 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9世紀,西方迎來了現代主義藝術各流派多元發展的巔峯期,尤以印象派爲代表,擅長在畫面中表達酒食的快意酣暢。人們不再羞於呈現進餐情境,而是將衆人喫喝聚會的場景安置在充滿生命力的自然景色裏,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與青春的熱情。19世紀末攝影術的發明,更是給藝術家以啓迪,他們賦予畫面色彩的明豔、光影的流變,勾勒出一幅幅友人相攜出行,田間小憩、戶外就餐、餐館約會的動人風情。

  ▲《草地上的午餐》 馬奈(douard Mane)

  ▲《草地上的午餐》 莫奈(Claude Monet)

  ▲《餐館內》馬奈(douard Mane)

  除了以聚餐、約會來作爲繪畫表現的形式,同期及之後的其他藝術作品中也湧現了不少對歐式簡餐、早餐的抽象化隱喻。除了咖啡,還要配黃油和圓麪包,美式早餐還有雞蛋、培根、香腸、麪包、土豆和其他配菜。西班牙畫家胡安·格里斯的《早餐》,既有一個打開的帶有曲柄的咖啡研磨機,還有一個咖啡壺的輪廓和空的咖啡杯。咖啡常常與清醒聯繫在一起,明朗的一日從啜一口香氣撲鼻的咖啡後開啓。

  ▲《早餐》胡安·格里斯(Juan Gris)

  19世紀,肉食成爲大多人的尋常食品。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雷尼·馬格利特的《畫像》則畫了一個盤子、一副刀叉、一個酒杯和一瓶酒,盤子裏的牛排還長了一隻眼睛,似乎宣告着這塊肉的死不瞑目,使畫面猛然間變得神祕又怪異。

  ▲《畫像》雷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自20世紀全球化工業的到來延續至今,食品走向全面的商品化,也化身爲繪畫中的象徵符號和視覺圖像,在藝術家們的筆下富含迥異的形式聯想和暗諷。他們以食品爲引,對陷入商業、市場化的社會圖景進行主觀反思與批評。

  ▲《32罐金寶湯罐頭》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康奈爾大學食物和品牌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500~2000年間歐洲和美國的140幅畫作,發現兩成包含蔬菜,四成畫了肉類,四成包含麪包,四分之三繪有水果。與中國美食色香味俱全,並注重烹飪的飲食文化不同,西方美食更強調科學與營養。就算是在現當代的日常生活中,也均以冷餐或煎炸品爲主,譬如以雞、牛、羊排,牡蠣、魚蝦等海鮮,麪包奶酪,意麪,水果,咖啡,牛奶,蛋糕甜點爲主流;伴以原汁原味的健康配菜、輔食,如蔬菜沙拉(洋蔥、生菜、甜菜根、芥藍、捲心菜、胡蘿蔔、西紅柿、豌豆、扁豆、蘆筍等)、半成品罐頭、速食品、油炸物等。

  ▲《牡蠣》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有趣的是,常出現在食物畫中的牡蠣,不僅是西方熱門菜餚之一,還有“壯陽”的功用,蘊含“色情”的挑逗,馬蒂斯用俯視視角拉近觀看距離,和諧悅目的色澤與濃郁情色契合,令人心情迷醉。

  ▲《花式麪包》莫奈(Claude Monet)

  ▲《香榭麗舍大街的蛋糕店》讓·貝勞德(Jean Béraud)

  法國美食家布·薩瓦蘭《味覺生理學》中有一條格言:“飯後沒奶酪,猶如美女瞎了一隻眼。”沒有一個女人能夠抗拒甜品、蛋糕的致命誘惑,誰不幻想在暖風和煦的法國午後徜徉於香榭麗舍大街的蛋糕店,來一份路易十六風格的至奢下午茶?波普藝術家偉恩·第伯的《奶油蛋糕》《甜品櫃檯》裏不僅是心醉神迷的甜心糕點,其重複卻有規律的排列形式,給人一種機械刻板的感覺,表達了創作者對美國粗糙文化和批量生產食品的諷刺。

  ▲《奶油蛋糕》偉恩·第伯(Wayne Thiebaud)

  ▲《甜品櫃檯》偉恩·第伯(Wayne Thiebaud)

  

  回顧繪畫中有關美食的浮光掠影

  就像那句箴言所述

  一飯一蔬/一茶一飲

  是人類生命的不死慾望

  是日常瑣碎裏的光榮夢想

  喫什麼?怎麼喫?

  對現如今的我們都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與誰相伴而食

  以及共同分享的一段美味時光

  沒有什麼難過的事情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

  美食當前,和做人的道理沒有差別

  “風味人間”

  只要快樂,就挺好

  (文中圖片及部分資料來自於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