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立法、規範監管、企業自律之外,金融消費者個人的理性消費理念和風險防範意識也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一環。她透露,近期,包括“一行三會”在內的27個部委將共同簽署下發關於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推進金融行業放心消費的創建工作,加強企業自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近年來,在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推動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產品與創新服務層出不窮,在擴大消費者的選擇空間的同時,也增加了消費者理解和防範新金融風險的難度。隨着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日益頻繁化和多樣化,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迫在眉睫。

多部委將下發放心消費創建活動指導意見 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將加強

“科技推動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不法企業、人員藉助金融消費市場良好的發展勢頭,矇騙消費者,不少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祕書長慄元廣6日在“共享·金融改變未來”論壇上表示。

慄元廣指出,從2017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的數據來看,金融消費領域的投訴主要體現在: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一些不合理的服務收費問題依然嚴重;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打着“高收益,低風險”的旗號進行誇大或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問題依然嚴重;各種投資理財陷阱讓人們防不勝防,在社區、學校、農村等地區這類問題尤爲突出。

“加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工作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內容,作爲金融生態中重要的一環,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成爲當前金融行業的重要工作之一”。國家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副局長李豔明在論壇上表示。

事實上,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作爲金融機構日常監管的重點已經成爲普遍共識,近年來我國從法律、法規上加強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在2013年修訂,2014年施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把金融服務納入了《消保法》調整的範疇,規定了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相關信息告知、個人信息保護等義務,進一步強化金融行業經營者的責任。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個人信息保護權等八項權利。

李豔明指出,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各消費維權部門的協作尤爲重要。去年8月,國務院批覆成立了由工商總局牽頭,二十餘個部門參加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共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她透露,近期,包括“一行三會”在內的27個部委將共同簽署下發關於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推進金融行業放心消費的創建工作,加強企業自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除了法律建設和監管協調,良好的金融消費環境需要金融企業加強自律,從自身杜絕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發生。李豔明表示,爲督促企業自律,國家工商總局已經建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對企業的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進行公示,可供消費者查詢。“近期,國家工商總局還將在全國推廣消費投訴公示,所有企業以後在接到消費者投訴以後,如何處理、處理的結果怎樣,都要公示。”李豔明說。至於消費投訴公示的渠道,一是國家工商總局本身的信用信息公示渠道,二是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她還透露,12315平臺完善之後,將引進在線糾紛解決機制,消費者投訴後可以選擇與企業先行和解或者向工商部門投訴兩個渠道解決問題。

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崛起爲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人工智能在身份識別、反欺詐系統建設等方面的運用,有助於識別信貸欺詐、電話詐騙等,以更好的防範風險,減少消費者信息盜用風險。

完善立法、規範監管、企業自律之外,金融消費者個人的理性消費理念和風險防範意識也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一環。董希淼強調,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需防止進入剛性兌付誤區。“應該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並非金融消費者所有權益都是合法的。”他指出,11月17日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首次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着“以後保本理財產品沒有了,投資理財不能剛性兌付,金融機構理財產品賺了是你的,虧了你也要自己承擔”,這一點需要金融消費者充分重視。

董希淼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時,務必仔細辨別金融平臺的有無金融監管部門發放的牌照、是否有金融行業准入資質;同時,要形成風險與收益平衡的觀念,在剛性兌付打破之後,不可再抱有“只看收益不看風險”的觀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