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頒獎盛典,感動萬千觀衆。在“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儀式上,一對耄耋老人捐款千萬元的善舉備受關注。他們是來自空軍的離休老幹部,女主人公名叫馬旭,其老伴叫顏學庸。他們把一生的積蓄全部捐獻出來,用於家鄉的“精準扶貧”和教育文化事業。給他們的頒獎詞這樣寫道:“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你畢生節儉,只爲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

這是怎樣的兩位老人?千萬元從哪裏來?他們有着怎樣的生活經歷?帶着種種疑問,我們踏上南去的列車……

在武漢黃陂一隅,綠蔭掩映中,有一處低矮簡陋的房屋,這就是馬旭的家。

推開馬旭家的房門,迎上來兩位老人。今年已有87歲的馬旭老人個頭不高,瘦瘦小小。老伴顏學庸,一件深藍色棉襖已然褪色,但整潔乾淨。

難以置信,這是一對軍隊離退休老幹部的家。走進堂屋,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裏,擺放着一些幾十年前的老舊傢什:一個塞滿書和雜物的老書櫃、幾隻紅漆斑駁的大木箱、一張不是很穩當的小方桌、一臺顯露出鏽跡的櫃式冰箱……兩位老人住在裏屋,一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木板牀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四壁圍滿了老舊的書櫃……

走近南屋,房門前地上堆放着土豆。老人說,這是他們每天早上必備的早餐,幾個土豆,一杯牛奶。而主餐多是煮:把幾種菜切好,放在鍋裏一起煮,再放點鹽,這既是冷盤又是“熱炒”。常年這麼簡單甚至是清淡的飲食,營養夠嗎?我們問。兩位老人笑着說:“我們是醫生,喫得雖然簡單,但攝入量能夠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再說少喫一些油鹽或者大魚大肉,反而有利於身體健康。你看我們都80多歲了,身體還不錯吧。”

屋外的小院有一塊用柵欄隔開的菜地。“我們平時都是自己種菜,這樣既能節省買菜的錢,也能鍛鍊身體,一舉兩得。”顏老告訴我們。

馬老接過老伴的話說:“別人認爲我們很艱苦,我們覺得很滿足。現在生活多好啊,我小時候家鄉被日寇侵佔,老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只有一個念頭——想盡辦法讓我們活下去……”家鄉的貧窮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記憶中。

1947年,不滿14歲的馬旭參軍到了部隊。馬老感慨地說:“參軍改變了我的命運,在部隊喫得飽穿得暖,也讓我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是黨和軍隊培養了我,那時我就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爲家鄉出一把力。”懷揣着這樣的心願,這個小女兵從入伍後的第一筆津貼費攢起,向着自己的目標努力。後來,馬旭選調到某師醫院工作,在那裏,她邂逅了後來成爲她丈夫的顏學庸。結婚時,兩位青年軍人有了約定,把家庭開支減到最低限度,“畢生節儉,只爲一次奢侈”,要把節省下來的錢存起來,實現心中的夙願。

一諾千金,一諾半個多世紀。馬旭說着,一臉的滿足和幸福。

我們注意到馬旭作訓服領口露出的一圈紅色。馬老露出裏面的小棉襖給我們看,大紅色和豔黃色相間的小棉襖,很合體。雖然棉襖依然鮮豔,但袖口已露出毛邊和花白,看得出這件衣服已有些年頭了。馬旭動情地給我們講起棉襖的來歷:20多年前,馬老的一位老戰友委託在外出差的女兒來看望她。當女孩目睹馬旭如此清貧的生活時,流下了眼淚,臨走前特意趕到市區買了這件紅棉襖送給馬老。20多年過去,這件小棉襖褪色了,老舊了,但仍爲馬老抵禦着冬日的風寒,也讓她回味着戰友深情。

馬老腳上的一雙黃色長筒靴也是件“老古董”了。“我們倆平時都是穿以前在部隊發的老軍裝,這些衣服鞋子質量好,能夠穿很久”,談起穿着,馬老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部隊的膠鞋質量好,穿個三四年也穿不壞,有時磨破了,還可以讓附近修鞋的幫忙補一補。”馬老告訴我們,這麼多年她和老伴基本上沒有去商店買過衣服,僅有的幾次,還是前來探望的親戚硬拉着他們去的。馬老指着腳上磨破皮的長筒靴說,看看這鞋,我都記不清年頭了,不過破了補一補,這鞋子還能穿個十幾年。

看上去老人的衣着簡樸甚至有些寒酸,可老人臉上那平靜的淡然讓我們相信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人生選擇和生活方式。

馬老家小院裏放着一輛小自行車,是兩位老人多年出行的夥伴。“您還能騎自行車?”看着馬老那瘦小單薄的身體,我們不免有些驚訝。馬老說:“你們不用擔心我的身體,我現在還在學拉丁舞呢!”說着,她做了一個扭動脖頸的舞蹈動作,很是靈活。我們一起笑了。“我和老伴每天上午喫完早飯,都會騎車去操場上鍛鍊身體。部隊裏的捕俘拳和軍體拳,我們每天都會打幾遍。”

兩位老人對物質生活標準低,但對工作卻是高標準、嚴要求。

提及青春歲月,馬老拿出一件作訓服。看得出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冬季傘兵作訓服。青年時期的馬旭雲霄踏浪,青春在傘花中綻放。作爲空軍所屬部隊一名女跳傘隊隊員,這件作訓服見證的是她的青春風采和不懈追求。

幾十年過去了,厚實的作訓服陪伴馬老度過了一個個寒冷的冬天,原本的軍綠色也已經褪成灰色,只有內兜上還留有一個淡紅色的軍工廠印章。多少年過去了,馬老對這件衣服的喜愛不改當年。馬老穿上作訓服,利索地繫着每一粒釦子,原本瘦小的身軀頓時挺拔了幾分,臉上神采飛揚,彷彿又回到了意氣風發的青蔥歲月。我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讚歎:“馬老真精神!女跳傘隊員的風采不減當年啊!”“真的嗎?”馬老像個小姑娘一樣開心地笑了,笑得那樣甜……幾年前,82歲高齡的馬老專門趕赴湖南參加了一次滑翔傘飛行,20多分鐘的空中操縱讓她心潮澎湃:“飛起來的一瞬間,又體會到了當年在空中飛翔的感覺,很棒。”

一件傘兵作訓服珍藏着青春,也成爲激勵馬老不斷進取的力量。我們注意到,馬老家真正“值錢的”還是書。小院南屋擺放着兩個硃紅色的舊書櫃。上面的每一本學習資料都用自制的牛皮紙封面包裹着,書脊處用黑色水彩筆標註着書名。這些年來,兩個人在軍內外報刊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和體會,撰寫的《空降兵生理病理學》和《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

“在我的感覺中,自己從來沒有退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馬旭和老伴始終心繫部隊,着眼解決官兵們的實際問題。比如,傘降着陸時的瞬間衝擊力容易造成戰士腳踝扭傷。爲了減少部隊訓練傷發病率,馬旭和丈夫萌生了一個想法:研究一種預防跳傘訓練傷的護具。馬老告訴記者,研究這種護具的時候她已經有50多歲了,爲了驗證防護效果,老伴和她一起戴着護具跳傘數十次。最終研製出了充氣式護踝,使用的時候套在腳踝上,充氣以後就像皮球一樣,可以緩衝,落地之後把氣放掉,不影響運動。這項發明後來還獲得了國家專利。接着,他們還針對空降兵高原跳傘發明了高原供氧背心。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老人研究發明獲得的報酬,連同工資一起存進銀行。銀行裏又多了一筆錢,老人的心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我們看到,兩位老人的書房、臥室的桌上、牆上,凡是屋裏顯眼的地方到處貼着用粗黑筆寫的外語單詞。原來,馬老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報考研究生。談起考研,馬老來了精神:十年前她決定報考研究生,經瞭解像她這種條件,必須在研究生課程班學習兩年以後才能報考。當時已經76歲高齡的馬老趕到武漢大學報名,導師一開始因爲她年事已高,不同意讓她入學。一心向學的馬老沒有輕言放棄,幾次前去向導師求情,最終如願被學校招收,成了課程班上年齡最大的學員。兩年後,從課程班肄業的馬老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目標瞄準了武漢同濟醫學院,後因外語10分之差失之交臂。但馬老並不甘心,去年課程班的導師特意打來電話,鼓勵她今年再嘗試一次,這位87的老人正在積極複習備考。

2018年金秋時節,湖北黃陂一家銀行走進了兩位滿頭銀髮、衣着簡樸的老人。在當地派出所民警和工作人員的見證下,一筆300萬元的捐款從湖北的木蘭山寄往遙遠的哈爾濱木蘭縣……這兩位老人就是馬旭和顏學庸。

前不久,馬老和木蘭縣政府簽訂了一份“捐款1000萬”協議。1000萬是她心中默默追求的目標。從1元攢起,馬老傾其所有,把1000萬全部捐給家鄉木蘭縣,爲家鄉“精準扶貧”和青少年教育,送上一份大大的禮包。這是她和老伴畢生的積蓄,更是她一生的情感傾注。

馬旭居住的地方是湖北著名的木蘭山下,看到木蘭山就想起自己的家鄉木蘭縣。“沒有家鄉送我參軍,哪有我的今天,我心裏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爲家鄉做一件能拿得出手的事。”對於馬老來說,鄉愁是抹不去的情和愛,特別是對於一名軍人來說,鄉愁是連着生命的存在。雖然離開家鄉多年,但馬老一直都在關注着家鄉的消息,改革開放40年來,家鄉的鉅變讓她興奮不已。近兩年,馬老在報紙上看到家鄉“精準扶貧”的消息,她立刻萌生了一個念頭:我也要響應國家號召,爲家鄉的青少年教育做些事。懷着一顆感恩之心,馬老等來了“報恩”的機會。

去年9月,聯繫上木蘭縣教育局之後,馬老前去銀行捐款。銀行工作人員見馬老年事已高,轉賬金額又太大,擔心老人受騙便報了警,直到派出所民警前來才覈實了身份。也正因爲這個美麗的誤會,馬旭老人的事蹟才廣爲人知。

在木蘭縣政府的文件裏,我們看到這樣的字樣:按照馬旭同志的意願,捐款將用於教育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從現在開始啓動前期工作……鑑於馬旭一家的突出貢獻,木蘭縣政府授予馬旭夫婦木蘭縣“榮譽市民”稱號,武漢黃陂區也把馬旭一家評爲“最美家庭”。慕名而來的拜訪者逐漸多了起來,但馬旭夫婦的生活還是一如往常。

連存款利息都捐出去了,不給自己留些備用嗎?我們還是直接向老人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和老伴都有離退休工資,看病也有國家和軍隊保障,物質上的享受我覺得不需要追求太多。”馬老淡定地說。“再說,和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們能活着就是無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爲祖國貢獻是無限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奮鬥不止。”這是馬旭的心聲吐露,也是她真實生活的寫照。

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兩位老人也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相濡以沫,其實與物質享受沒有直接關係,那是屬於兩個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是一種彼此能夠讀懂的堅守與默契。

他們的內心中有一座城,一座清貧卻富有的城。

清貧與富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