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且爲了便於部隊的機動調整,德軍在東線擴建鐵路網、改進通信設施,這些措施按照德國的宣傳,彷彿是爲了東線休整的部隊能快速投入西線而採取的,其實恰好相反,是爲了能在進攻開始前短時間內運抵對蘇前線,及在戰爭開始後連綿不絕地輸送給養和輜重。希特勒以英國對德空襲爲煙霧彈,在英國空襲範圍以外的臨近蘇聯的東部地區建立德軍休整補充的後方基地,藉機大量組建和訓練部隊。

1940年11月,柏林,秋風卷着黃葉在地上打滾的時節裏,德國魁首希特勒會晤了遠道而來的客人——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極具演講天賦的希特勒力邀蘇聯參加德意日三國聯盟,以營造堅如磐石的雙邊關係。恭維聲中,享受着隆重待遇的莫洛托夫並未完全迷失自我,他堅信希特勒想用可望而不可即的空頭支票轉移蘇聯的注意力,鬆懈我們的警惕和提防,只要其騰出手來,必定撕毀合約。但問題是莫洛托夫不相信希特勒敢置西線威脅於不顧而調轉槍頭。
莫洛托夫同裏賓特洛普會談時,突然響起了刺耳的空襲警報。這位德國外長扭動略顯肥胖的身軀迅速跑向昏暗的地下室,動作異常熟練,顯然英國空襲乃家常便飯。這個細節給莫洛托夫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認爲英國仍然對德國構成着嚴重威脅。
下圖(圖1)——莫洛托夫訪問柏林

希特勒將外交談判變成了柏林劇院的“舞臺”,戰爭日益迫近而金風已動蟬不覺。
1.隱蔽的東線增兵
要完成“巴巴羅薩”計劃所需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就必須在外界毫不知覺的情況下,將龐大部隊集結到攻擊出發地域。爲此希特勒命令東調部隊必須使用和平時期的民用列車時刻表,且要僞裝成普通貨車;調到前線之部隊均需保持無線電靜默……
至1941年6月22日(進攻日)前,德軍152個師(佔總量的70%)、3000多輛坦克(90%)集結前線並完成戰役展開。然想要完全隱匿如此大規模的調動是不可能的,希特勒便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法掩蓋戰略機動,把某些暴露的軍事行動說成“爲隱蔽在英國登陸而採取的重大措施”。德軍400餘架轟炸機持續不斷地肆虐英倫大地,給人的錯覺是德空軍主力正全力以赴的進攻英國。而主要空軍將領亦頻頻在布魯塞爾的德空軍司令部露臉,上演了完美助攻。
下圖(圖2)——二戰初期德國的瘋狂

2.掩人耳目的東線營建
希特勒以英國對德空襲爲煙霧彈,在英國空襲範圍以外的臨近蘇聯的東部地區建立德軍休整補充的後方基地,藉機大量組建和訓練部隊。且爲了便於部隊的機動調整,德軍在東線擴建鐵路網、改進通信設施,這些措施按照德國的宣傳,彷彿是爲了東線休整的部隊能快速投入西線而採取的,其實恰好相反,是爲了能在進攻開始前短時間內運抵對蘇前線,及在戰爭開始後連綿不絕地輸送給養和輜重。
下圖(圖3)——蘇德戰爭前的歐洲局勢

3.別出心裁的障眼法
而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更巧設誘餌。某日,警察局搜查了柏林報紙銷售處,沒收了最新出版的《人民觀察家報》,然卻故意漏掉了一定份數,因爲其中有戈培爾撰寫的《以克里特爲榜樣》的重要文章,其中無意地流露出兩個月內英國即將遭受入侵的信息。此等“失誤”怎能逃過鬼精鬼精的外國情報機構?他們不遺餘力地蒐集居民手中零散的報紙,不想卻是請君入甕。
公衆的無線電廣播亦未能倖免,在由聽衆點播的音樂節目中,宣傳部利用德軍官兵點歌的機會營造一些假的蛛絲馬跡。例如有這樣一條點播:“近衛軍官兵寄給他們受傷的連長三瓶‘亨西尼’酒,祝他早日康復。”收聽此條廣播的民衆和外國情報機構不難推斷出,德國精銳部隊仍在西線,也許就是法國(“亨西尼”酒乃法國名牌白蘭地)。
下圖(圖4)——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

此次欺騙行動,可以稱得上是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一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直到300多萬德軍在邊境線上完成戰役集結及展開,蘇聯還幾乎沒有察覺到危險的臨近。戰爭尚未開始,蘇聯就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懸崖的邊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