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陸文夫曾在散文中寫到:“我也曾到過許多地方,可那夢中的天地卻往往是蘇州的小巷。”蘇州小巷之美,美在清幽,美在雅緻,美在平凡和本真……她是蘇州古城的肌理,交叉縱橫,幽深蜿蜒,指引着人們去探尋、去感悟。

去年10月,爲了深入挖掘蘇州街巷文化,帶大家玩轉蘇州小巷,我們設立了《百巷蘇州》欄目,每週帶大家去走街串巷,發現更多風景。轉眼間,一年有餘,那些小巷的倩影,歷歷如畫,成爲大家共同的美麗記憶。

這一年多來,小i帶着大家走過了四十七條巷子:有“網紅爆款”同德裏、書香充盈的鈕家巷、人才輩出的懸橋巷、美食飄香的吳趨坊、浪漫悽美的胡廂使巷……每一條街巷都獨具風采。

在與大家說再見之前

小i精選挑選了四條走巷路線

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愉快的愜意時光

重溫巷中的平凡與傳奇

人民路區域

線路:大石頭巷—皇廢基—同德裏同益裏—馬醫科—閭邱坊巷

大石頭巷

大石頭巷是《百巷蘇州》的第一站,也是此次回顧之旅的第一站。傳說大石頭巷因舊時巷中有隕石降落而得名。

若讀過《浮生六記》,就一定要來這裏走一走,其作者沈三白與他的妻子芸娘就曾生活於巷中的吳宅,蘇州保存最完好最精緻的一處磚雕門樓“四時讀書樂”也在其中。

巷中還有“最美蘇式酒店”浮生四季,與吳宅遙遙呼應。從門口拐進去,別有洞天,綠蔭點綴,一磚一瓦皆是蘇式風情。

皇廢基

從大石頭巷出來,穿過人民路,來到皇廢基。皇廢基很短,站在巷頭可以瞧見巷尾,但其來歷卻不簡單。

巷如其名,春秋時,這裏是吳國子城的一部分,吳王闔閭把城中的宮城建在了這片土地上。後來元末張士誠佔領蘇州稱王,曾在子城修建宮殿作爲自己的王府,只可惜這座宮殿在戰爭中被燒成了一片廢墟。

皇廢基東邊連接着體育場,健身休閒十分方便,附近還有蘇州公園,閒時漫步其中,看看花,聽聽曲兒,真是“神仙日子”了。

同德裏同益裏

今年的一部熱播劇《都挺好》讓同德裏一躍成爲巷中“網紅”。同德裏是舊時郡治後木蘭堂的遺址,所謂木蘭堂,就是地方長官宴會遊玩的地方。

北局興建開明大戲院等建築時,此處成了皇廢基魚塘。到了50年代後期,這裏又搖身一變,改爲蘇州專署機關幹部居住區。

同德裏與同益裏都是蘇州古城內較爲少見、保存相對完好的純居住建築羣。兩條巷內共有19棟上世紀30年代的兩層西式洋房,30個石庫門,127戶居民,平均每個石庫門住有4戶居民。

馬醫科

從同德裏出來,在觀前街喫過午飯,行至馬醫科。馬醫科原名流化坊,也稱褚家巷。如今之所以叫馬醫科,一說是因爲南宋馬楊祖曾在此設立藥局而得名,還有一說是清代名醫馬培之曾在此懸壺濟世,開設醫館。

巷內名人大家衆多,最爲人熟知的要數位於巷尾的經學大師俞樾的故居——曲園。“曲”字取自《老子》裏的一句話 “曲則全、枉則直”,園名即表達了園主的處世哲學。

閭邱坊巷

蘇軾曾說“蘇州有二邱,不到虎邱(“虎邱”同“虎丘”),須訪閭邱”。閭邱坊巷因北宋朝議大夫閭丘孝終而得名,蘇軾訪閭邱,實爲訪友人。

巷內保留着許多古宅古建,有上海著名的“紙業大王”詹沛霖與夫人張蓴君爲長子詹家駒結婚買下的古宅“五愛堂”,見證了蘇州電話發展歷史的交通部電話局舊址,銀行家程繼高故居以及爲紀念救火英雄史金奎而公建的金泉雙井等。

平江路區域

線路:鈕家巷—肖家巷—懸橋巷—大、小新橋巷

鈕家巷

鈕家巷,大家都不陌生。巷內的蘇州狀元博物館原是狀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宅。潘世恩25歲便狀元及第,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歷事乾隆至咸豐四朝。他這一脈,民間習慣稱爲“貴潘”,是當時蘇州最爲顯赫的家族。

可能是因爲巷裏住了個狀元,蘇州的古籍書店倒像都開在了這裏,文學山房舊書店、十方書店、葑溪書店……都是不大的店面,滿滿當當地擺放着書籍,真真是書香一條巷了。

肖家巷

肖家巷這條巷子,別看名字平平,其實大有來頭。三國時的東吳大將周瑜、南朝齊梁時的蕭氏皇族和南宋時的武狀元周虎,都曾在此居住。

除了武將,肖家巷內才子佳人也不少,曾被德國皇后稱爲“東方第一美人”的賽金花便是誕生於此。

懸橋巷

肖家巷是賽金花的誕生地,懸橋巷則是她曾生活過的地方。懸橋巷古名迎春巷,後因權宦魏忠賢在巷內造真觀,爲安全考慮,建造懸橋控制人員進出,便改作了懸橋巷。

洪鈞與賽金花的故居就在巷子27號,原名桂蔭堂。洪鈞,出生於經商世家,30歲時考中了狀元,此後官運亨通,一路順風。光緒十三年,曾出使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是中國古代狀元中惟一的外交官。

懸橋巷內臥虎藏龍,從這裏走出的名人數不勝數,如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著名西醫方嘉謨和中醫錢伯煊等,真可謂人傑地靈了。

大、小新橋巷

大新橋巷其實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橋、流水、人家,這裏有着江南獨有的水鄉情調。

從大新橋巷穿過倉街,便到了小新橋巷,小新橋巷巷尾便是蘇州著名的“愛情之園”耦園了。耦園緊鄰城垣,一面臨街,三面環水,絕佳的地理位置,獨特的佈局結構,讓這個小巧的蘇州園林,顯得玲瓏精緻又細膩耐看。

吳趨坊區域

線路:吳趨坊—王洗馬巷—寶林寺前—專諸巷

吳趨坊

吳趨坊爲蘇州古代60坊之一,充滿了生活氣息,沿街雖然沒有高檔奢華的酒店餐館,但親民的美味卻是多得數不過來。

而在其中脫穎而出的,正是連劉嘉玲喫了都說好的泡泡小餛飩。餛飩湯選用豬油蔥花骨頭湯,碗底一勺豬油,蔥花細鹽一道鋪陳,餛飩煮好前一勺骨頭湯下去,再迎來一大勺剛煮好的晶瑩剔透的小餛飩,就像大雨點落在池塘裏,一時間,盛開了一朵朵泡泡。很多人愛喫小餛飩,愛的就是它一身的煙火氣。有空一定要來嚐嚐哦!

王洗馬巷

王洗馬巷內可不止住過一位“洗馬”官員。巷子裏的7號藹慶堂曾是光緒年間山東河道總督任道鎔的舊居,26、28、30號則是清朝吏部侍郎汪鳴鑾的故居。

此外,巷內還有一處古建尤爲顯眼,那就是16號的春申君廟,祀楚國春申君黃歇。黃歇精於治水,在吳地開河修渠,興利除患,對江南的開發與發展貢獻巨大,所以吳地人爲紀念他的功跡,多建祠廟供奉。廟對面有兩棵古銀杏,像是廟宇的守護神一般,幾百年來默默矗立在那裏。

寶林寺前

都說江南水土養人,姑蘇出美人。出生在蘇州的明星,爲大家所熟知的就有許多,如潘迎紫、韓雪、李沁等,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劉嘉玲了。

劉嘉玲出生在蘇州的一條小巷子裏——寶林寺前。寶林寺前除了有名人生活過,本身的歷史底蘊就十分濃厚。在它的附近有蘇州園林藝圃,你若是想要進園逛逛,走兩步繞到大門就可以了。藝圃雖小,卻層次豐富、移步異景。走累了,改道去喝喝茶,賞賞景,也是雅事一件呢。

專諸巷

專諸巷巷名來源於春秋戰國時“四大刺客”之一的“專諸”。專諸是春秋時吳國棠邑人,爲報答公子光的知遇之恩,以宴請吳王僚爲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魚腸劍),當場刺殺吳王僚,其俠義爲後人所讚歎。

專諸巷內最出名的莫過於23號的保和堂,相傳許仙因捲入杭州庫銀失竊案,被髮配到蘇州。白娘子到蘇州與許仙相會,兩人便在專諸巷開了家“保和堂”藥店懸壺濟世。

鳳凰街區域

線路:帶城橋下塘—吳衙場—盛家帶—望星橋北堍

帶城橋下塘

細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這本曠世名作是以蘇州開篇的。曹雪芹之所以對蘇州城如此熟悉,是因爲他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後擔任過蘇州織造一職。而當時的蘇州織造署就位於蘇州帶城橋下塘這條巷子裏。

蘇州織造署的西花園,是皇帝行宮後花園,當年康熙帝六下江南,在蘇州時都是住在這裏的。後來大名鼎鼎的振華女學就是以這裏爲基礎建造起來的。

振華女學由明代大學士王鏊十三世孫王頌蔚妻子王謝長達女士創辦,校名有“振興中華”之意。這所女校不僅有章炳麟、蔡元培、李根源、竺可楨等作爲校董鼎力支持。學校也英才輩出,文學大家楊絳先生、社會學家費孝通、物理學家何澤慧等都曾在這裏就讀。解放後,振華女學歷經幾次更名,如今更名爲蘇州市第十中學。

吳衙場

初見吳衙場,只覺平平無奇,低矮的民房、雜亂的蓬草、古舊的店面,似乎並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但逐漸深入,才發現這條小巷內有乾坤。這裏不僅和蘇大教育息息相關,還生長着一株300年樹齡的紅豆樹。

吳衙場內的這株紅豆樹,據傳是古城區內唯一一株,已歷經了300多年的風雨洗禮,現位於37號院內。

盛家帶

盛家帶的名字來歷很簡單——明代時這裏曾住着一戶盛姓的大族,門前的路依着小河流勢蜿蜒如帶,故而得名。

這裏舊時大戶人家多,因而祠堂大宅鱗次櫛比,古韻深深,森嚴端莊。與盛家帶並行的河流名叫官太尉河,此河因曾有一位官姓太尉居住於此而得名。

官太尉河上小橋繁多,而與盛家帶相接的這一座橋名爲“忠信橋”,橋旁有一座亭子,名爲“仁義亭”。小橋流水、亭臺軒榭,抱着懷古之心走過盛家帶,給人一種今昔不辨的恍惚感。

望星橋北堍

望星橋北堍,巷以橋名。望星橋,原名“望信橋”,歷史上這裏是蘇州城東的水路中心,古時候客船雲集處,旅人常在此盼望家書,故名“望信”。後因音調相近,訛傳爲“望星”。

小巷23號是現代著名偵探小說家程小青的故居。程小青18歲時開始從事文學寫作,先是與周瘦鵑合作翻譯柯南道爾作品,後來創作《霍桑探案》,一舉成名。

巷內3號宅前有一座古牌坊——黃孝子節婦坊。相傳是一名黃姓孝子,竭盡自己所能孝了母又孝了父,其夫人金氏在黃孝子離世後守節、孝賢、託孤。他們的事蹟被地方官紳上報朝廷,黃孝子因孝得名而載入《清史稿》列傳,並獲准建祠立坊。

百巷之旅到此便告一段落了

但巷內

粉牆黛瓦的溫柔

枕河而眠的生活

以及那一段段塵封的故事

仍在等待着大家

在某個閒暇的午後

去開啓、去探索

步履不停,感謝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