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的客家人保持着客家民系聚族而居的傳統習慣,“聚族於斯”四個字明明白白地刻在龍崗“鶴湖新居”內的門額上,一語道破了客家圍屋的性質。深圳客家圍是一種重要的歷史遺蹟和文化現象,是客家民系的創造和標識之一,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軀殼、小農經濟的基地、傳統文化的寶庫。

原標題:珠璣巷、客家圍屋,這裏有屬於你的情結嗎?

古代深圳

古代移民

///

深圳是現代移民城市,但在歷史上也有過多次移民潮。

秦始皇“南平百越”,在嶺南建立南海等三郡,並“以謫徙民,與越雜處”; 漢武帝滅南越國,設立南海等九郡,漢卒20餘萬留駐嶺南; 西晉時期,因中原戰亂頻繁,衣冠望族,多有南遷; 宋元之際,寄居南雄“珠璣巷”的中土移民爲避戰亂而南遷,或南宋抗元軍民潰散流落珠江三角洲地區; 清朝初年因“遷海”“復界”,導致大批客家人徙居深圳。

歷次徙居深圳地區的移民與原住民相融合,爲深圳的早期開發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01

廣府民系

嶺南“南越人”是形成廣府民系的一個重要源頭。廣府民系使用的粵方言,由秦漢時期的“南越人”接受漢語而萌生,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進一步發展,直至唐宋,最終形成。

南雄珠璣巷

現今廣府民系各姓氏的族譜大都記載其先祖是來自中原的漢族人,他們在唐宋時期經大庾嶺通道南下,落戶於南雄珠璣巷,宋元時期再遷播於環珠江口地區。南遷移民世代不忘其宗族本源,由此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珠璣巷情結”。

陳氏宗祠 場景

深圳西部大多廣府民系中的陳氏,祖居河南潁水,故堂號爲“潁川堂”。北宋末年,爲避戰亂,陳氏經福建侯官遷入南雄珠璣巷。南宋中期,陳朝舉(1131年—1213年)遷入歸德鹽場(今沙井、松崗一帶)湧口裏,子孫繁衍,分佈沙井、松崗、南山、橫崗荷坳等地。沙井、松崗等地陳氏族人奉陳朝舉爲一世祖。

廣府式民居——筍崗圍(元勳舊址)模型

明朝洪武年間,何氏由東莞遷居深圳筍崗開村立業,至今已有600餘年,發展成舊村、老圍、祠堂村和新村4個何氏村落,約500餘人。筍崗老圍是何真後裔與明初興建的典型的廣府式圍村,被稱爲“元勳舊址”。筍崗圍位於羅湖區筍崗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米,南北寬63米,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圍牆高5米,厚1.2米,牆外有壕溝環繞。圍內有前後門樓,後有龍母宮,四角建有碉樓。居民建築佈局井然有序,單元爲一天井一正房。這是深圳地區保存較爲完整的一座廣府式古圍村。

02

客家民系

客家是漢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東晉至唐宋時期(公元317—1279年),中原漢族人民爲逃避戰亂和災荒,南遷到 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與當地居民逐漸融合而形成了客家人。

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代漢語雅音成分。客家人不僅繼承了漢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也吸收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其文化特質大約形成於宋元時期。深圳、香港地區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清朝“遷海”“復界”後定居於此的。他們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寫下了一部延續數百年的創業史。

城堡式圍屋是深圳清代客家人建造的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客家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式吊腳樓”、雲南“一顆印”合稱爲中國民居五大傳統建築形式。深圳的客家人保持着客家民系聚族而居的傳統習慣,“聚族於斯”四個字明明白白地刻在龍崗“鶴湖新居”內的門額上,一語道破了客家圍屋的性質。客家圍屋把生活起居、勞作和飼養加工等功能合而爲一。既防盜又防火,其廳堂建造保留着中原漢族以中軸線爲主體的四合院式的傳統建築,這種建築形式充分反映出客家人移民文化的特徵。

深圳東部現存100多座建築面積幾千平方米至一萬多平方米不等,平面近方形的帶炮樓城堡式圍屋,是客家土樓、圍龍屋、四角樓(四點金)與廣府民居相融合的產物,是一種有繼承、有發展和有創新的獨特類型的客家圍。這是客家民居和客家文化中又一朵綻放的奇葩。客家圍文化內涵豐富,展示了深圳清代歷史文化中輝煌的一面。深圳客家圍是一種重要的歷史遺蹟和文化現象,是客家民系的創造和標識之一,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軀殼、小農經濟的基地、傳統文化的寶庫。一個“聚族於斯”的客家圍就是一本“夯土的史書”,是研究民族、民俗、社會人文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龍崗坪山客家曾氏大萬世居模型

客家曾氏大萬世居位於龍崗區坪山街道大萬村。曾氏始祖祖傳爲孔子高徒曾參,漢王莽之亂時其後裔由山東避居江西廬陵,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公元1115年)遷福建寧化石壁村,明朝初年遷五華縣,清康熙年間遷坪山,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建成大萬世居。大萬世居佔地面積22680平方米,建築面積15600平方米,建築結構爲一望樓、三堂、二橫、二枕槓、內外二圍樓、八碉樓的城堡式圍樓,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鶴湖新居全貌

客家羅氏鶴湖新居位於龍崗區龍崗街道羅瑞合村。羅氏祖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南宋景定年間(公元1260年—公元1264年)遷興寧縣,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羅瑞鳳遷居龍崗。羅氏子孫三代歷數十年建成佔地面積24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530平方米的城堡式圍樓。鶴湖新居建築結構爲二圍、二望樓、八碉樓、三堂、二橫。已闢爲客家民俗博物館,現爲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約有五六千萬客家人分佈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對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內容來源:"古代深圳"展覽

編輯/統籌|教育推广部 賴聰琳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轉載請註明以上信息

展覽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