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奶精生产出来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代替牛奶(或奶油)来添加到咖啡中,人们很早之前就往咖啡里加入牛奶一起喝了,但是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牛奶倒入咖啡时,在比较偶然的情况下,有可以会出现结块的问题。但是不少厂家的奶精密度(容重度)不一致,且同一厂家也容易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导致即使是同样三勺,实际奶精的重量并不一致,最终的奶茶口味也不一样。

这世界上没有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两杯。

一直以来,消费者对奶茶、对奶茶原料都有一种深深的误解。有部分不良商家的错,更有部分媒体断章取义的错。

谈起奶茶,不可忽视的就一定是“奶精”,其实如果没有奶精,就没有今天的奶茶行业,但是奶精的存在始终伴随着各种负面消极的信息。

奶精为什么而存在?

奶精生产出来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代替牛奶(或奶油)来添加到咖啡中,人们很早之前就往咖啡里加入牛奶一起喝了,但是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牛奶倒入咖啡时,在比较偶然的情况下,有可以会出现结块的问题。

在氢化植物油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发现,用氢化的大豆油来代替牛奶,可以完美解决问题,不仅口感相似,而且可以让整个咖啡的体系更加稳定。于是,奶精就这么诞生了。

奶精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类。固体的奶精通常也被称为“植脂末”,装在比较大的罐中出售,而液体的奶精通常会被装在一份一份的小盒中。它有时会被称作“奶油球”、“植脂奶”、“咖啡伴侣”等。

不管是固体还是液体的奶精,其实都和牛奶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们的脂肪都是来源于植物脂肪的。通常,我们不把它们看做是乳制品。

我们有必要对奶精成分梳理一下:奶精是一种人工调制品,各家产品配方或有近似,却没有完全一样的,但主要的成分还是差不多的,分别是糖浆、酪蛋白、氢化植物油、抗凝结剂、矿物盐、葡萄糖浆、乳化剂等。

需要提到的是,酪蛋白是从奶粉中提取的。奶粉在提取过程中产生80%的酪蛋白,20%的乳清蛋白。酪蛋白的作用是乳化剂和起泡剂。酪蛋白能使奶精在加入咖啡后能够打出漂亮的奶泡,而且它还能提供一些类似牛奶的口感和味道。

真正的妖精,不是奶精

需要指出的是,奶精的脂肪成分并不是来源于牛奶或奶粉,而是主要通过植物油氢化得来的。在植物油氢化提取植物蛋白的过程中,反式脂肪酸这只真正的“妖精”就出现了。

反式脂肪酸会对心脑血管造成压力,长期过量食用将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个才是奶精的要害,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植物油只有在氢化不完全的时候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厂家困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无法实现100%氢化的植物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反式脂肪酸

有一些则是品牌方定制,点名要氢化程度只有98%或者某个特定指标的植物油,因为不完全氢化的植物油,风味更佳。

不过,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即使是母乳中也有这只妖精的身影,而我们每天吃的炒菜里也不乏反式脂肪酸。据了解,牛奶中反式脂肪酸约占脂肪酸总量的4%-9%,人乳约占2%-6%。

而且现在很多茶饮品牌中使用了零反的植脂末,其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基本都是人体所需的功能物质,适量饮用并无害处。

虽然现在整个行业都有使用“真茶真奶真水果”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用植脂末调配的奶茶,的确会比纯牛奶调配的更加香浓醇厚。所以现在有一些品牌的确会使用牛奶,但也会存在拼配部分植脂末用来增加风味的情况

奶精应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奶精常见三类问题:

一是容重度不一致。比如一杯奶茶使用40克奶精,店面中使用的吧勺大多是13g一勺,三勺多一点就够了。但是不少厂家的奶精密度(容重度)不一致,且同一厂家也容易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导致即使是同样三勺,实际奶精的重量并不一致,最终的奶茶口味也不一样。

二是结块。结块从生产的角度可能更多的是除湿机造成的。不少厂家除湿机出口的气温在40多度,一般都在45-50度之间。温度偏高的话,在罐装之后就容易假性结块。假性结块如果不及时捏碎,遇到潮气就会变成真性结块。

最后是口感。口感和原材料有关,奶源不一样,口感会不一样。即使同一原料产地,春季和秋季的奶粉也不一样,吃的草不一样,奶味也会多多少少有差异,因为做奶精原料需要使用到奶粉,所以也会产生差异。

想解锁更多技能

weixin(ahao74719298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