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这个环球的大三角是这样的:中国人提供商品到欧洲,欧洲人派遣殖民者到美洲开采白银,再把白银从美洲通过太平洋运到中国。其实,远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之前,东亚地区围绕着中国,就已经存在一个区域化的贸易网络。

如今,经济全球化让全世界的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浪潮,让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实现大超越。

如果有人问你,全球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下意识会想到,是从大航海时代开始。

在大航海之前,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相互独立发展的。欧洲人15世纪开始大航海,绕过好望角发现印度,又发现美洲,通过环球航行,把全球各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从那时起,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其他地区都是边缘。

这是我们以往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但这里面存在着时间的逻辑漏洞。欧洲人15世纪开始航海,但是要等到18世纪才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间差了300年。到了工业革命生产力上去了,才有了大量产物。


古代远洋贸易

假设,一个16世纪的商人,手里有一支远洋的船队,想在欧亚之间做贸易。

从亚洲到欧洲之间可以运很多东西,有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印度的棉布,东南亚的香料。但是欧洲有什么东西可以卖到亚洲呢?就是一些毛纺织品、钟表、玻璃制品等等。但是这些商品数量很小,对于亚洲人来说也并非刚需,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仅靠这些商品不足以支撑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大规模远洋贸易。

从中国到欧洲,满船去却空船回,欧洲人拿什么来支付中国商品呢?


其实,远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之前,东亚地区围绕着中国,就已经存在一个区域化的贸易网络。

宋朝的时候,中国私营商人出海贸易的船只在150吨到300吨之间,远高于同期欧洲船只载重量,甚至大于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只。元朝时,中国与印度洋地区贸易激增,福建泉州港开始繁荣,跟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将近一百个。

明朝时期,虽然有所谓的海禁政策,但民间贸易是禁不住的。据记载,朝鲜曾经向福建归还了超过一千名参加远洋贸易的中国水手的尸体,这些水手大部分是在朝鲜半岛附近遇难的。可见,当时中国出海贸易规模和参与人数有多大。

不过,关于当时中国海外贸易的详情,并没有完整的资料。大部分都是靠考古文物出土、民间档案记录才逐渐拼凑起来认识的。为什么正史没有确切资料呢?因为中国自古是农耕帝国,海洋区域在中国人的观念就是边缘,天然就容易被忽视。


欧洲成为中心

那个时代,除了中国,印度洋也有繁荣的跨国贸易。但是跟东亚相比,印度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还是处于部落的状态,史料缺乏,整体资源配合也不能跟东亚相比。

不过,欧洲人就不同了,他们的大航海行程,一开始就获得国家的支持和赞助。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这些探险家的航海活动,都被记录下来。这样就有了对历史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几百年后,全人类都误以为,是欧洲人开始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化。


等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想加入全球化网络时,他们没有商品怎么办?这个时候美洲的白银出现了。

大航海让欧洲发现了美洲,美洲有丰富的白银矿藏,欧洲人对美洲有武力优势,可以强迫当地人去开采银矿。很长时间里,南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银矿都是世界最大的银矿。1545年,这个银矿被发现后,不间断地开采了几百年,一直到19世纪。鼎盛时期,它的白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

那中国为什么需要白银呢?因为中国的银矿很少,一直没有很好的货币方式,老是用铜钱。中国古代王朝都苦于通货紧缩,甚至还一度将寺庙里的铜像熔化了铸钱。

现在好了,欧洲人跑到美洲拿到白银,然后到中国来换商品,这是一个双赢的买卖。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巨大繁荣,靠的就是白银。

当时这个环球的大三角是这样的:中国人提供商品到欧洲,欧洲人派遣殖民者到美洲开采白银,再把白银从美洲通过太平洋运到中国。这个贸易循环构成了全球化。

从此,欧洲人主导的全球化启动,积累资本,最终引发工业革命,世界中心从东亚转移到欧洲。


新的博弈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是想让我们重新看待全球化的现象。过去我们理解全球化,认为是欧洲人在15世纪用大航海开启,接着全球化把全人类串成一个交易网络。

其实,全球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谁开创的,而是自古就有,只不过像涟漪一般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全球化更是有着清晰的中心和边缘,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心和边缘不断博弈和转换的过程。

博弈的关键,就是16世纪欧洲人用白银搭上了东亚全球化,然后转换玩法引爆工业革命。


今天,新一轮的博弈又开始了,中国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我们正在跟欧美博弈,把全球化的位置拿回来,这个过程还没彻底完成。

如今,全球的十大港口,有七个在中国,分别是:上海、深圳、宁波、香港、广州、青岛和天津。另外三个是新加坡、釜山和迪拜。可见中国在海洋贸易的重要性。

谁掌握稀缺资源,谁就成为全球化的中心节点;反过来越发全球化的市场,又会削弱稀缺性,玩家与市场,永远存在变化和博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