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歌王》已經第四個年頭了。雖然節目在互聯網上想方設法尋找熱度,但到了這一季,至少在我身邊,已經沒有人關注這檔節目了。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發展、上升、鼎盛與衰落的過程,這是再自然不過的規律。但《跨界歌王》的衰敗有所不同,在我看來多半是節目作繭自縛。

這篇文章來簡單聊聊,《跨界歌王》是怎麼一步一步玩兒死自己的

圖片來自頭條號

一、精明但不明智的投機行爲娛樂行業依靠綜藝而紅火的幻想從2004年超女的時代就已開始。這其中的幾個全民關注的高峯都是建立在節目本身的內容以及意義討論上,也就是由節目本身而引發的全面關注度。

可《跨界歌王》恰恰相反,前些年娛樂圈颳起一陣跨界歌手的風潮,各種演員鮮肉網紅主持人相聲小品演員,甚至運動員都開始步入音樂圈兒。而《跨界歌王》正是利用了這股風潮而誕生的節目。這從根源上就斷絕了成爲現象級的可能性。就好比部分牆頭草歌手一樣,民謠火了唱民謠,搖滾火了唱搖滾,有一天鄉村風和搖滾同時回潮,便站在萬衆之巔深情款款地演唱搖滾版《縴夫的愛》成功上了熱搜。

二、通往成功的三道大門緊閉如今的綜藝節目想成功是很難的,其必須同時滿足以下的三個條件。

1、要有廣泛的羣衆基礎與觀看量

這很好理解,但最基本的普通大衆層面往往是最難打通的。它要同時滿足大衆看熱鬧,看新鮮,還要保證節目通俗易懂,並且能讓觀衆在節目裏學到些什麼。其實《跨界歌王》前兩季勉強做到了這一點,這種勢頭在劉濤奪得歌王冠軍時達到巔峯。但結果就像前幾年家門口賣宮廷糕點一樣,火不過一年也就關門大吉了。

2、要吸引專業粉絲組織的參與

其實大衆對於粉絲羣體的作用是小覷了的。這些分工明確、體系完善如微型社會般具有專業化打投能力的羣體,它有着帶領喫瓜羣衆真正參與並投入進一檔節目的經驗,加深羣衆的入戲程度,生出掌控感,與節目產生層次的黏合與互動,同時也成爲節目內容的一部分。然而那些真正擁有一線粉絲流量的明星,基本不會參加這個節目。

3、節目要有能引發關於階層、文化、性別等社會層面的爭議與探討。

因爲只有這樣纔有媒體與意見領袖跟進、討論與爭吵,擴散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甚至形成一種文化,然而這又回到了文章開頭所說的,《跨界歌王》的起點就是一檔投機的湊熱鬧節目。

圖片來自頭條號

三、建立在“修音”上的音樂節目《跨界歌王》是我見過修音最嚴重,且虛假的節目。綜藝節目要不要修音這件事衆說紛紜,修音分兩種,音樂節目多半修的是音場平衡,混響,這更多的是對觀衆負責。但還有一種是修音準以及車禍現場等大型失誤。這種修音修多了會使人聲部分出現些許“電音”感,極大地降低了歌曲回味性與細節表現。

而爲此還引發了一場爭論,幾年前劉濤拿了《跨界歌王》的冠軍,因爲那是個修音節目,所以觀衆覺得唱的還不錯,直到時尚芭莎晚宴上的那一曲“塑料花姐妹”版的《姐妹》一出,劉濤以一段賣力而又風趣的高音“嘿耶耶”力壓全場,人們才發現這歌王的水分有多大。

圖片來自頭條號

四、模棱兩可的節目設定很多人看完《跨界歌王》會覺得節目很“亂”。節目第一季走的是普普通通的唱歌比賽風格,而到了後兩季演變爲“邊唱邊演”的塑料音樂劇風格。直到這一季請來了一衆的專業歌手,徹底毀滅了節目的平衡。

若是“選唱”當專業歌手站在“跨界”的舞臺上唱歌時,反倒會生出違和感,頗有一種“認真你就輸了的尷尬場面”。若是“選演”那便失去了節目的標誌性看點。於是,節目只能變爲一檔大型商業互吹直播現場。

五、低估觀衆審美能力《跨界歌王》在某種程度上是低估了當今觀衆的審美能力。在經歷近20年的綜藝選秀節目後,大衆對於音樂的認知能力就算不高也是有一些基礎的。就在今天這樣一個連“中國好聲音”都無法滿足觀衆審美需求的時代。《跨界歌王》試圖用一些低藝術門檻的作品來俘獲觀衆內心,還強行在節目裏說這是高級的,厲害的。倒生出一種說不出的搞笑感。

圖片來自頭條號

六、電視綜藝的共同問題華語音樂依靠綜藝而紅火的幻象從2004年至今已經十年有餘。馬東曾經說:娛樂業就這麼幾個坑,該填的基本都填上了。

而音樂綜藝參與者也面臨着無法避免的幾個問題:一是華語樂壇資源的消耗與枯竭;二是觀衆對這種模式與形態的審美疲勞;三是音樂消費進一步分衆化的進行瓦解着大衆關注;四是受網綜衝擊下的電視綜藝大環境的蕭條;五是政策的限制與管控

電視節目出於各種問題的考量,不會像網絡節目一樣說放棄就放棄。而娛樂壟斷的情況在互聯網發展的這幾年中早已不復存在。其實不止電視綜藝,甚至整個電視媒介在未來都將成爲歷史的印記。然而撐起這最後榮光的,不該是停滯不前的喫老本。

二、通往成功的三道大門緊閉如今的綜藝節目想成功是很難的,其必須同時滿足以下的三個條件。

1、要有廣泛的羣衆基礎與觀看量

這很好理解,但最基本的普通大衆層面往往是最難打通的。它要同時滿足大衆看熱鬧,看新鮮,還要保證節目通俗易懂,並且能讓觀衆在節目裏學到些什麼。其實《跨界歌王》前兩季勉強做到了這一點,這種勢頭在劉濤奪得歌王冠軍時達到巔峯。但結果就像前幾年家門口賣宮廷糕點一樣,火不過一年也就關門大吉了。

2、要吸引專業粉絲組織的參與

其實大衆對於粉絲羣體的作用是小覷了的。這些分工明確、體系完善如微型社會般具有專業化打投能力的羣體,它有着帶領喫瓜羣衆真正參與並投入進一檔節目的經驗,加深羣衆的入戲程度,生出掌控感,與節目產生層次的黏合與互動,同時也成爲節目內容的一部分。然而那些真正擁有一線粉絲流量的明星,基本不會參加這個節目。

3、節目要有能引發關於階層、文化、性別等社會層面的爭議與探討。

因爲只有這樣纔有媒體與意見領袖跟進、討論與爭吵,擴散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甚至形成一種文化,然而這又回到了文章開頭所說的,《跨界歌王》的起點就是一檔投機的湊熱鬧節目。

圖片來自頭條號

三、建立在“修音”上的音樂節目《跨界歌王》是我見過修音最嚴重,且虛假的節目。綜藝節目要不要修音這件事衆說紛紜,修音分兩種,音樂節目多半修的是音場平衡,混響,這更多的是對觀衆負責。但還有一種是修音準以及車禍現場等大型失誤。這種修音修多了會使人聲部分出現些許“電音”感,極大地降低了歌曲回味性與細節表現。

而爲此還引發了一場爭論,幾年前劉濤拿了《跨界歌王》的冠軍,因爲那是個修音節目,所以觀衆覺得唱的還不錯,直到時尚芭莎晚宴上的那一曲“塑料花姐妹”版的《姐妹》一出,劉濤以一段賣力而又風趣的高音“嘿耶耶”力壓全場,人們才發現這歌王的水分有多大。

圖片來自頭條號

四、模棱兩可的節目設定很多人看完《跨界歌王》會覺得節目很“亂”。節目第一季走的是普普通通的唱歌比賽風格,而到了後兩季演變爲“邊唱邊演”的塑料音樂劇風格。直到這一季請來了一衆的專業歌手,徹底毀滅了節目的平衡。

若是“選唱”當專業歌手站在“跨界”的舞臺上唱歌時,反倒會生出違和感,頗有一種“認真你就輸了的尷尬場面”。若是“選演”那便失去了節目的標誌性看點。於是,節目只能變爲一檔大型商業互吹直播現場。

五、低估觀衆審美能力《跨界歌王》在某種程度上是低估了當今觀衆的審美能力。在經歷近20年的綜藝選秀節目後,大衆對於音樂的認知能力就算不高也是有一些基礎的。就在今天這樣一個連“中國好聲音”都無法滿足觀衆審美需求的時代。《跨界歌王》試圖用一些低藝術門檻的作品來俘獲觀衆內心,還強行在節目裏說這是高級的,厲害的。倒生出一種說不出的搞笑感。

圖片來自頭條號

六、電視綜藝的共同問題華語音樂依靠綜藝而紅火的幻象從2004年至今已經十年有餘。馬東曾經說:娛樂業就這麼幾個坑,該填的基本都填上了。

而音樂綜藝參與者也面臨着無法避免的幾個問題:一是華語樂壇資源的消耗與枯竭;二是觀衆對這種模式與形態的審美疲勞;三是音樂消費進一步分衆化的進行瓦解着大衆關注;四是受網綜衝擊下的電視綜藝大環境的蕭條;五是政策的限制與管控

電視節目出於各種問題的考量,不會像網絡節目一樣說放棄就放棄。而娛樂壟斷的情況在互聯網發展的這幾年中早已不復存在。其實不止電視綜藝,甚至整個電視媒介在未來都將成爲歷史的印記。然而撐起這最後榮光的,不該是停滯不前的喫老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