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重慶“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巴渝羣山之間,幹部羣衆奮鬥的腳步並未停歇,他們正不斷摸索提升公共服務、加快產業振興的新路子。作爲地處西部的直轄市,重慶集聚城市人才、技術等資源“上山下鄉”攻深貧,夯實託底政策防返貧,180多萬農村貧困羣衆實現不愁喫、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12%,告別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新華社重慶4月15日電題:城帶鄉拔窮根 蹚新路奔幸福 ——山城重慶攻堅“兩不愁三保障”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李松

  四月的春風,吹綠了巴渝一道道山樑、一壟壟田地。從“窮山惡水難斷窮根”到“金山銀山天地更寬”,大山正在生長新希望。

  作爲地處西部的直轄市,重慶集聚城市人才、技術等資源“上山下鄉”攻深貧,夯實託底政策防返貧,180多萬農村貧困羣衆實現不愁喫、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12%,告別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小標題)城帶鄉,喚醒沉睡的大山

  武陵山、秦巴山兩大貧困帶一南一北,集中了重慶一半左右貧困人口。近年來,在坡陡、溝深的巴渝羣山中,城市人才、技術、資本等“上山下鄉”,帶動貧困鄉村強基礎、興產業、謀未來。

  正是採菌時節,彭水縣三義鄉蓮花村羊肚菌大棚裏一派繁忙景象。貧困戶蹇春容兩口子在家門口“上班”,兩人月收入四五千元。

  一見到重慶沃邦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春均,蹇春容當着記者的面,豎起了大拇指。“多虧了這個‘產業村長',讓我們在山坡坡上種出了‘金疙瘩'。”

  侯春均把“家底”搬到了蓮花村:投入資金建種植大棚、加工車間,產業鏈落到了田間地頭;拿出技術,研發羊肚菌面、菌湯罐等產品。一改村民們祖祖輩輩“撿些野菌子賣點兒錢”的習慣,創造了一個“一畝地產值兩萬多元”的扶貧故事。

  大山的旖旎風光、優良生態,在城鄉資源融通中被喚醒。

  酉陽縣疊石花谷怪石與鮮花的奇異組合,遠近聞名。隨着疫情緩解,景區人氣正在逐步恢復。誰曾想到,幾年前,這個“網紅”景區還是一片石漠化區域,農民廣種薄收,脫貧步子邁得艱難。

  “我們立足區位,開掘川渝、湘鄂城市旅遊消費。”景區負責人周永樂說,“要吸引城裏人來旅遊,光守着石頭怎麼行,還得從生態修復上下功夫。我們請來植物專家,重新培土、培肥,在石頭之間種適宜花卉,一三產業互動,環境提質升級。”

  (小標題)重託底,不讓一戶掉隊

  城口縣,坐落於秦巴山區腹地。1.02萬名貧困學生中,“40”這個數字小得不起眼,卻很特殊。這是全縣因重度殘疾需送教上門的學生人數。

  住上了廉租房,享受低保,不再爲基本生活犯愁的脫貧戶蘇碧維還有塊“心病”:12歲的女兒小榮患有腦癱和癲癇,上學的事該咋辦?

  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楊梅及時送教上門。12支彩筆、一個搖鈴、5顆積木,這是小榮獨有的課堂。課程從“玩”開始,小榮手部握力不夠,鍛鍊先易後難,先握方木,再握圓球,循序漸進。

  一次音樂課上,過去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小榮,在聽老師播放《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後,安靜下來,打着節拍……

  “40個殘疾孩子,都有老師‘一對一’送教上門,每週兩個學時,無論颳風下雨,雷打不動。”城口縣教委副主任徐山情說。

  今年2月,重慶城口、酉陽等4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重慶18個貧困區縣全部脫貧“摘帽”。“當前全市還有2.4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2.6萬已脫貧人口需鞏固提升。”重慶市扶貧辦主任劉貴忠說,絕對數量不多,但仍是貧困堅中之堅,更是幫扶重中之重。

  已脫貧的要落實“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幫扶”等要求,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動態清零。在石柱縣勇飛村,3年前摘掉“貧困帽”的徐定英一家,最近突遭橫禍:徐定英的孫女摔倒致顱內出血,兩次住院花了20萬元。

  正當徐家人被重病壓得喘不過氣來之時,健康扶貧再次“援手”,徐家人醫療自付費用不到2萬元,解了燃眉之急。

  (小標題)蹚新路,向着幸福奔跑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重慶“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巴渝羣山之間,幹部羣衆奮鬥的腳步並未停歇,他們正不斷摸索提升公共服務、加快產業振興的新路子。

  在政府投入修建11口飲水池,解決“飲水難”問題後,石柱縣同心村羣衆主動提出,建立村人飲協會,以前從未爲喫水掏過錢的320戶農民自願加入,並按每噸水0.7元的標準繳水費。

  “農民有意願自己管水、護水,政府每年投入1萬元經費補助。村裏人飲設施運行、管護收支相抵還有些結餘,實現良性運轉。”縣水利局副局長陳世權說,同心村的經驗還寫進了縣農村扶貧文件,要在全縣推廣。

  巴渝農村還不斷推開“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這對激發扶貧產業生命力,猶如一場及時雨。

  城口縣棉沙村利用地處城郊的優勢,與外來資本合作,發展倉儲物流、休閒設施租賃,一年向農民分紅近20萬元。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曾棱說,依託“三變”改革,棉沙村搞起了物業租賃,嵐天鄉紅火了鄉村旅遊,修齊鎮擴增了扶貧車間……

  激發脫貧原動力,催生致富新鬥志。春耕在即,酉陽縣花田鄉山腰水池開閘了,汩汩清流順山勢注入稻田。這裏所產的“花田貢米”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

  花田鄉黨委書記冉廷彪說,凝聚起脫貧攻堅合力,關鍵要尊重羣衆,引導羣衆。農民懂的東西,就放手讓農民說了算。

  通過村民共商整修梯田輪廓,如今的花田,優美的梯田風光吸引了不少遊客,農民喫上了“旅遊飯”,新生活的幸福圖景正鋪展開來。(完)

相關文章